提到过年,脑海里第一个跳出来是什么?
应该会是团团圆圆或者家人欢聚一堂吧。
春运已经开始,大小街道,超市早已挂上了各种装饰,年味浓浓。
新闻也已经开始报道各路返乡大军或者“反向团圆”的现象。
总之,逢到过年,大家都会期待着和家人团聚,这似乎是我们共有的传统和情结了。
于是,离过年还有一个月就开始花费巨资抢购机票、火车票、汽车票,
甚至为了回家过年,买站票都在所不惜。
然后筹备各种年货,准备红包,准备和家人一起迈入新的一年。
然而,到家以后呢?
我们细想一下,这些现象应该是最多的:
每天起得很晚,等着爸妈叫醒你吃饭;
整天抱着手机,不停的刷着各种朋友圈;
沉浸在各种短视频app中,乐此不疲;
打一整天的游戏,一直到限制游戏时间才结束;
约上好友今天逛街、唱K、喝酒,明天搓麻将、打扑克;
而父母呢?
哪些之前我们心心念念想见到的家人呢?
他们在你回家之前就开始为你准备最想吃的,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
在你到家后,不忍早早叫醒忙碌了一年的你,每天保证你能吃好喝好睡好。
还要接待家里的各种亲戚好友。
我们回家一次,
真正在家的时间会有多少?
真正陪伴父母的时间又会有多少?
当然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唠叨,所以我们会说,就是受不了他们的唠叨、各种逼问与调查。所以才会想出去外面躲躲。
是,我们能躲掉他们的唠叨,但同时我们也躲掉了他们的陪伴,难道这些陪伴还不能抵消唠叨所带来的困扰吗?
我听过这样的事情,大年三十晚上,年夜饭过后,老两口兴高采烈的打开电视机,说一家人好好看春晚。
结果孩子却嫌不好看,于是就到自己的房间里打起游戏来,仿佛年三十这晚和之前也没有什么区别,两人冷清的坐着看看电视,然后洗漱睡觉。
一同事的朋友更过分,过年之前告知父母准备一点土特产,自己回去过年时打算带点送朋友,父母在得知要回来过年后,高高兴兴的准备好了各种东西。儿子初一到家后,吃完午饭,拿着土特产就走了,撂下一句:我还要把这些东西送朋友和同事,先走了。留下透心凉的父母。
其实一年下来,我们所有的假期也就20多天,这个假回不去,那个也回不去,难得挨到了春节回家,我们却把它全当成娱乐、放松、养膘的休假时光。
我们越长大,越觉得没有年味。除了因为我们越来越看清生活的真面目,开始承担家庭的责任之外,更多是因为我们越来越忽视陪伴的意义。
我们把同处在一个空间认为是陪伴,把行李放下就认为是回家,但那其实只是找了一个免费提供食宿的酒店而已,我们一直抱着的、陪伴着的也只是手机。
父母的要求不会高,只希望你陪他们唠唠嗑,陪他们看看电视,听他们吐槽一下这个角色,评论一下他们做的菜味道怎么样,仅此而已。
过年祝福我们说阖家欢乐,如果只有你自己一个人玩的开心快乐,那还不如去旅游,劳累了一年的也不是只有你。
记住,
我们是回家,不是回酒店,
过年过的是阖家欢乐,不是一人独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