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智尚处于发育阶段的孩子眼中,父母言行之重要,往往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师,是成长中的孩子时刻效仿的活的范本。
如此说来,我们在孩子面前自然流露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乃至待人接物的方式等等,都有可能成为活的范本,即带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性。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即他的价值观的形成,时时处处皆留有活的范本之印迹。
坏的范本,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的是消极作用。孙犁在《与友人论学习古文》(《孙犁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一文谈到,在十岁左右时,他的父亲请了一位老秀才,教他古文,却没有给他留下任何印象。因为他看到老秀才走在街头的那种潦倒状态,以为古文是和这种人物紧密相连的,因此实在鼓不起任何学习的兴趣。孙犁眼中老秀才的潦倒状态,直接形成了他的价值判断——对古文的偏见,从而影响他学习古文的胃口。
反之,好的范本则是教育得以圆满完成的基本前提,因为它让美好的人性,在润物无声之中萌芽、生长。好的范本对一个人起到的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往往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一辈子的。黄炎培先生在《八十年来》的《母训》一文提到:“我母亲待人多么好呀!只记得我仿佛十岁多些时,一天午饭,有一碟菜,我想吃,母亲说:‘留一下,某人要来吃饭。儿呀,待人好些,自己省俭些。’我至今没有敢忘。”好的范本作为精神的参照物,可以让人“至今没有敢忘”,还可以让人努力做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即成为新的好的范本。关于这一点,贾志敏老师在《课堂的记忆》一文如是深情地回忆:60年前的课堂上,正读小学的我磕磕绊绊地读完10个生字,糟糕的是,一连读错3个!当我惶惶不安时,教师却说:“真了不起,10个生字居然读对7个。为他鼓掌!”话毕,教师带头拍起手来,教室里掌声骤起。30年前的课堂上,一个小女生朗读《十里长街送总理》。读得实在太好了!读完,已成为小学老师的我,走到这小女生跟前,问:“有纸巾吗?”小女生点点头,从衣袋里掏出纸巾。我把脸凑到小女生跟前,说:“请你帮我擦去泪水,是被你感动的。”泪水被擦去之后,我向她要这张纸巾准备扔掉,小女生说:“不给行吗?我想保存它。”我点点头,走开了。那位小女生,后来成了上海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现在在英国皇家电视台主持华语节目。
活的范本,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往往连着孩子的一辈子。身为教师,或为人父母的你我,怎能不因此战战兢兢,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