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本书,读完之后让你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有,它是《冷暴力》,法国心理学家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1998年所著。
看这样的书,首先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如果刚好代入感比较强,刚好还有些不是那么愉快的回忆,可能会走火入魔。
专门研究“被害人学”的伊里戈扬在本书首次提出“精神虐待”这一概念,它广泛发生在婚姻、家庭和职场中,施虐者通过拒绝直接沟通、语言歪曲、讽刺、嘲笑、轻蔑、否定人格等常用手段来欺凌、控制受虐者,摧毁其自尊,改变其思维方式,使受虐者受尽折磨,痛不欲生。
冷暴力和肢体暴力最大的不同是:很难取证;没有禁止精神虐待的法律(这是作者1998年写的,到目前为止有没有相关法律,我并不太清楚);而很多案例都只有靠法律干预才能得以解决。
施虐者因为童年创伤,他们感觉不到痛苦、失落和哀悼,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乏同理心,又嫉妒那些拥有他缺乏的东西(通常不是物质的,而是一些特质和能力)的人、或是活得很愉快的人。他们把自己的内在冲突强加于别人身上,牺牲他人而不会感觉内疚,以此取得自己的平衡和自我肯定。他们不把伴侣当人看待,而是当成物品,占有欲、控制欲极强,通过打击和侮辱,从“物品”身上吸取养分来填补自己内心的空虚,推卸责任,歪曲事实,偏执自大。
受虐者(不同于受虐狂,受虐狂自带受虐本质,可以从受虐中体验快感)几乎是无辜的,最初一般抱着“拯救施虐者”的崇高理想,然而理想很快破灭,受虐者远远不是施虐者的对手。被施虐者一再否认人格之后,受虐者会开始怀疑自己,想通过正常沟通来解除矛盾,而施虐者的本质就是拒绝直接沟通,受虐者感觉自己被逼到角落,处处受控,只能用极端的姿态或竭斯底里的情绪爆发试图找回自由,这时在外人眼里如同施暴者。施虐者进退两难,既无法逃离这种没有自由的关系,内心又受尽无穷折磨,机体抵抗力衰退,出现慢性焦虑或抑郁,想自杀……
虐待已成事实,唯一的解决之道是受虐者离开施虐者。
然而,在看清被虐事实之前,受虐者已经走了很长的一条路,离开施虐者更是一条漫漫长路,特别是在婚姻内,孩子和财产又成为施虐者控制受虐者的工具,这时只有先拯救自己,才能去保护子女远离虐待关系。
看到这里,我的内心一直处于一种压抑、难受的状态,痛恨该死的施虐者。现实生活中,太部分受虐者是女性,无论是婚姻中还是职场内。事实上,针对婚姻和家庭的解决途径的建议,伊里戈扬仅仅写了短短的两页字:受虐者改变自己,调整应对方式—行动—心理对抗—法律介入。
让我阔然开朗的是全书的最后——
受虐者必须通过真正的哀伤,接受深层的情绪,接受痛苦,接受自己的无能,并承认痛苦是自身值得尊重的一部分。再把支离破碎的自我整合起来,重建未来,痛苦的经验往往是个人重生的机会,极度的危机有可能突然唤醒潜能。走出伤痛之后的受虐者一定能从经历中吸取教训,学会保护自己,远离语言暴力,拒绝让自尊受到任何践踏,未来一定会更强大。
于是, “精神虐待”一词取得新的意义。
我希望,法律可以健全,保护弱者;我也希望,女性朋友能够尽早认清身边的施虐者,远离他们;我更希望,每一个家庭都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从而,世界上再无真正的施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