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对于课上的理解及瞎扯的文章。如有不适,请喝杯可乐压压惊~
周末晚上,听夏老师讲课《构建技能》,这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课程。初读一遍,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再读二遍,摸黑走路,幸遇光明;后读三遍,渐入佳境,若有所思。我愿将所思所悟,一一展现,与你探讨。
为了增加更好的理解性,我们用一个刚上小学学生的“读.说.写”能力来举例。
这个图展示了一个技能可以从“不能做”到“能做”到“精通”这么个过程(黄色方框就是一个技能)。
就是说,刚上小学的孩子,“读说写”这些技能都不会。但这些技能都要通过学习从“不会”到“能做”再到“精通”这个过程。
如果问你这种模式是否是构建专业能力的最佳方式?从初学者到专家,这种发展专业技能的顺序是否合理?即问学生的“读说写”这样提高发展的顺序是否合理?你可能会点头。
很遗憾告诉你,这个不是构建专业能力的最佳方式。也就是这不是“读说写”提高的最佳方式。
原因一
这个顺序仅仅展现了从A到B再到C的技能;对于专家而言,有一些技能会从A直接移动到C。
即对于阅读能力本身就很强的人来说,他的“读”可能从A直接移到C,其余能力可能遵循A-B-C这个顺序。
原因二
专家从来不会将A置于空白状态,他们会不停地增加新的技能(或者改进现有的技能)。
会学习的孩子不会说把“读说写”这个技能搞定了就OK了,他会增加“背诵”这个新技能或者会把“读说写”技能较弱的部分改进。
原因三
专家将技能从B移动到C,但是也会将技能从C移动到B。
会学习的孩子会逐步提升“读说写”的技能到精通,但是也会让精通中的部分技能退步。
为什么你想将一项好不容易精通的技能降级?
用学生擅长学习某个学科来举例。比如一位特别擅长英语的学生,每次英语考试将近满分,但也有英语没考好的时候。
提出一个观点:这处于精通状态(也称无意识状态或自动状态)的技能经常导致“中等技能困境”
通常已处于潜意识和完全自动的状态,并且被深深地锁定。就是说经常考近满分英语成绩的学生,在答试卷时,处于一个被锁定的自动状态,做什么题都是下意识的。
要想打破这个“魔咒”,就得让意识能察觉到它的存在,哦,我在做题,这题与以往有什么不同,以便下工夫改进它。
很多专业人士在达到一定的层次之后就会想:“我终于不再需要练习了,现在只需要使用我的技能就可以了。”
举例学生学习英语,需要背诵,练习,强化答题能力,当英语成绩达到某个高度时,你能让他不用再背诵,练习,直接用答题能力就OK了?
但是这将引发一件可怕的事情。
那些无需我们有意识练习的技能将慢慢地退化,即使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它们。比如说学生不再背诵练习来提高答题能力,那这个能力会慢慢退化。
这才是专家构建专业能力的过程
• 专家从不停止增加新的技能。
• 专家既有意识地构建技能,也无意识地构建技能。
• 专家会改进现有的技能。
就是夏老师所说的,学习是动态的。在技能的培养上,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不管是增加还是改进,动态练习是一个可持续性的状态。
你可能会说,世界是矛盾的,既然有动态,那必然有静态。所谓静态,就是夏老师所说的,我们是被固话到静止状态。
比如,我练琴准备考十级,在考级之前我一直在练习,一直是个动态的学习过程。考完十级后,我就不用练习了?我就轻松了?
好像是这样,看起来形成静止状态,但是,如果不再继续练习的话,我日后弹琴连十级的能力都没有了。
为了保证十级弹琴能力的延续或者向更高一个级别的进步,我需要持续学习的这么一个动态过程。
无论是让学习持续动态过程,还是让技能充满活泛状态,都离不开思考和改变。只有思考和改变,才能打破常规,向前进步。
历史的长河中,人的进化经过千年的洗礼,经过了不停的思考和改变,才有了今天的成绩,才有了驾驭世界之巅。
何为目标,人生的目标其实没有目标,只是从生到死的一个过程。
人具有挑战天性,提出目标是为了增加心里的满足感,但人又是有惰性的,实现目标后多少会沾沾自喜。
之所以提出目标就是为了人生不无聊,引导着我们不断的试错纠正和改变。
只有人在思考和改变,世界才会改变。目标只是让你变得更优秀,让优秀的你为世间能画上属于人的痕迹。
没什么好高兴的,没什么好悲伤的,终究每人难逃一死,知道自己从何处来,从何处去。人,对得起自己,活成自己心目中的样子。
广褒的天地间,人如一粒粟。形形色色的人组成了人间。无论心怀多少技能,拥有多少能力,都离不开思考和改变。
学习是一生要做的事情,而思考和改变相伴左右,保证你处于一个动态的状态,保证你是一个活泛的人。不然,这与行尸走肉一样游荡人间无异。
愿你不断的学习,拥有更多的技能,不断思考和改变,终将成为你眼中的最羡慕的那个样子。
(ps:听完这课我觉得自己好能扯~然后没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