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是流(flux)。
自然万物的本源如同不断流动的溪流,而一切物质/思想则是溪流中产生的漩涡,涟漪,波浪和水花,它们不断产生,不断变化,不断消逝。玻姆在第三章告诉我们一切实体和一切思想,都将被以过程的形式被理解和洞察。现代物理学宣称一切都是基本粒子构成的,而这些基本粒子却也是不断创生和湮灭的,它们不过是对物质的一种抽象,洞察模式。无论我们的理论演化为什么形式,它们总是暂时性的。
思考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不难发现,思考是纯粹的”记忆反馈“过程,我们不妨将思考比作一个会广播自己收到的无线电信号的无线电收发机。当它从外界/自身收到无线电信号,它将其广播给自身,这些信号成为出发下一步广播的条件。就是说,我们原本拥有记忆,当我们面临某种境况,思想依据记忆产生对境况的反馈,这些反馈又为记忆的产生产生新的贡献,下一步的思想也因此改变。
思想是一个机械的,物质性的过程,且涉及记忆本身的思想和涉及情感的思想是同一种东西。因为只有记忆和情感统一起来才能形成所谓的“记忆反馈”。我们说思想是机械化的,物质性的,是因为思想是将我们的记忆进行结构化的过程,例如推演,排列,组合,从而产生范畴,因果,概念等更进一步的东西。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应该将思想这种机械化,物质性的过程和物理现实区分开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计算机也可以是有思想的(通过图灵测试),思维过程不过是电信号代表的信息在电路/大脑细胞中传递,激活和中断的过程。我们说,思想存在于物理现实中,或者说,思想是物理现实的一部分。
智能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我们有必要将思想与智能区分来看。我们说思想是一个机械过程,它是将已经存在于我们记忆中的“序”进行排列组合的过程,它是一种物质性的活动。而当一个人执着于一个问题很久,某天突然灵感闪现,发现了一条完全不同于之前序,符合所有的假设/语境,这种灵感的出现是一种感知行为,我们称其为智能。
从前两章来看,我们认为,只有当现实中的序和人内在的序一致的时候,人才能进行洞察到它。我们把”现实的序“和”人内在的序“看作一种序,而智能是颠覆性的产生这种序的过程,当我们说智能是一种洞察过程,它在洞察什么?我们说,它是直接对流(flux)(一切的流,未知的,不可被任何结构定义和描述的)的洞察。
思想和非思想的关系
本章作者在试图阐述一个概念,思想就是非思想。当我们浅显的去看这一论断,我们会说这是荒谬的。因为它违背了基本的逻辑,假设我们将某个思想/概念称为T(thought/thing(事实上我们之前已经阐述了思想和物质是同一的)),将其反面称为NT(not thought/thing),那么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推论,有:T不是 NT,一切事物不是T就是NT。整整的思维其实也始于这种区分,这种推论形式贯彻了人类的科学史。然而这种区分是有其条件的,它假设了一切事物是碎片化的,分离的实体。
在我们的语境下,我们任务一切事物是不可分割的流的不同侧面,那么我们有了以下看似荒谬的论断:T是NT,NT是T,一切事物既是T又是NT,一切事物既不是T又不是NT。让我们看看这个论断说明了什么。首先,思想即是非思想,非思想即是思想,一切事物(flux)既是思想,也是非思想(即思想和非思想终究是同一的事物,它们互相渗透),一切事物(flux)既不是思想,也不是非思想(即flux是不能用单一的概念来定义和描述的)。
为什么上述看似荒谬的论断是成立的?首先原始人和婴儿往往难以区分思想和非思想。原始人常常将思想中的事物当成非思想中的实在,例如他们会创造出”神”的概念,并将其当作为现实中的存在。婴儿常常对思想中的事物(如妖怪)产生恐惧,以为它们存在于现实。早期的这种将非思想和思想的混淆确实是存在问题的,随着进化/成长的过程,人总能将思想和非思想区分开来。首先,我们没有否认这种区分的合理性,我们只是需要避免这种区分的僵化以及其产生的可能的破碎性后果。我们在区分它们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它们是不可分离的整体的一部分。
思想终究是机械过程,其本质是化学信号和电信号刺激下的不断演变的过程。它其实就是现实中存在的物理结构。
我们应该关注什么
我们应该知道,思想和现实都不过是物理过程,真正值得关心的是智能过程,是直接对flux的洞察过程。为什么思想不应该被频繁洞察?类似我们之前提到的比喻,一个无线电信号接收机如果持续接受自身发出的信号,其将产生越来越多的噪音,造成越来越多的混乱。相反,我们应该持续进行智能过程(最更本的序的改变,灵感的闪现,或者顿悟),而非机械化的,僵化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