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20
地点:临沂
主讲老师:杨彭嵛
课程:《孩子学习问题有效思维和突围》
一
今天的课程,情绪特别饱满。每一次老师的讲解都会被深深的触动。
背景:上台演绎孩子的主体性被剥夺的过程
我主动跑上台,和伙伴演绎活动。
每一个孩子从出生,都是披着黄袍,带着头冠,手拿权杖来到这个世界的。这是上帝造人的标配。
我扮演孩子,同伴扮演妈妈。
在杨老师演绎中孩子慢慢长大,妈妈会说为了你好,你要听我的。孩子虽然不服,但是在妈妈面前孩子是弱小的。所以在标志着自我主体性的头冠被妈妈摘下。
然后是孩子继续长大,到了学龄。妈妈说你学习不好,去上个补习班吧。虽然孩子不愿意,但是还是被妈妈说着去了。象征主体价值的黄袍也被摘下了。孩子继续长大,妈妈不时为孩子这好,为孩子那好。当有一天,孩子对妈妈的控制慢慢的无动于衷的时候,孩子的本体也就丧失了。从此象征孩子主体的权杖彻底丧失。
丧失了主体性的孩子会表现的什么样呢?
孩子做事会想,这是妈妈让我做的,做完就行,反正我也不喜欢,这时丢失的就是对事情的探究精神。在学习上表现得就是对知识的不求甚解;
孩子考完试,会看着妈妈的表情,看看她是否高兴。妈妈高兴我就高兴,妈妈不高兴我就不高兴,我似乎没有我自己了。
等到有一天没有人管我的时候,我似乎也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这种对自我的丢失,到长大成人之后,就会体现在安全感不足。为了所谓的安全感,就会着急的抓取控制,越是亲近的人越会伤害。而且这种伤害会无意识到一个家族的魔咒,一辈一辈的传递。
二
杨老师演绎的一个丢失主体价值观的孩子的成长历程。我在想我自己。
我小时候爸爸妈妈都爱我,他们俩真是那种干什么都带样的人。妈妈织毛衣、裁剪衣服、做衣服,做什么像什么,是我们那儿方圆的巧妙人。爸爸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关键还风趣幽默。
据说我小时候还挺漂亮,爸爸妈妈会想着法的打扮我,给我做好看的衣服,扎漂亮的辫子。妈妈说我出生时瘦小,据说出生时不到4斤,头没有猫脸大。爷爷奶奶都怕我先天营养不良,所以让我吃奶吃到三生日半。戒奶是因为当时妈妈知青返城工作,实在没法带着我到单位,所以不得已戒的奶。我能清晰的记得奶的味道,就是甜甜的,不凉不热的、温温的感觉。而我上学后的症状真的和杨老师说的有一拼。记忆最深的就是老师说我,瞪着眼睛贼亮,就是不开窍。
我从小妈妈和爸爸喜欢给我们讲故事听,所以我的语言方面还是很发达。在数学方面真就是听不懂人话了。做手工也是不会。记得小学的时候,那时候女孩缝沙袋,我从来就不会缝,然后妈妈给我缝;初中的时候,女同学开始织手套了,我也不会。妈妈告诉什么是反正针我就是看不懂;无论是妈妈教我做手工,还是教我做数学题,她们的眼睛里嘴巴里,我看到的就是一个很笨的孩子,啥也不懂的孩子。我能够深深感受到妈妈爸爸爱我,所以我想好好学习让他们俩高兴,可是每次下定决心后,回头再让他们失望。他们也不大声吵我,也从来不打我,但是眼睛就是带着我很笨我很差劲的样子。我从小学习努力,刻苦。妈妈爸爸对我真是无可奈何的样子。我是从小在巧娘反衬的笨闺女的模式下长大的孩子,而我也认可了自己很笨很笨。
但是认识我的叔叔阿姨都特别喜欢我,他们说我小时候眼睛铮亮、灵通,不像笨孩子,但就是不开窍。这就是我从小到大对自己的认识。直到许多年以后,有人说我的眼睛好看、有故事、会说话,我都是不相信的。
杨老师自己的成长经历总能把我带到自己的成长里程里。直到现在我还是愿意看书学习。但是一旦有考试,有任务,有目标让我去做的时候。我就不想干不想学。我曾经很苦恼,我花了钱报了课考试拿证,可是一到考试我就是不想学习。而且就是自己气自己的那种不学习。我真的苦恼,因为课程都是我自己花钱报的,我就是为了倒逼自己才孤注一掷的逼着自己学习。可是就这也没用。只要说考试,我就是不想学习。真是奇怪的我拿自己都无可奈何。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知道自己的学习能力,我确实只要想学,干啥像啥,想拿什么证就能拿到。也就是近来一年的时间,更是特别放纵,明明知道自己的能力,但是我就是不学习不动手,至于为什么自己也不知道。我一直在寻求自己这是什么心理。其实包括这次上课都想咨询杨老师的,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
当我自己上台演绎主体性剥夺的过程时,我哭的不能自已。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自己。
三
老师讲所有学习都是自我理解的过程,你对知识的解释有多深,就是你对知识的了解有多深。每个人由于自己的经历不同,对理解的深度也会不一样。那么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刨根到底,直达目的?而有的人一知半解,就认为是自己会了呢?懂了呢?
老师讲,所有的脑力劳动都必须是主动学习下的产物。而主动学习的本身就是一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启动。为什么有的人主体性强?有的人主体性弱呢?
这就涉及到一个人的原生家庭最初对孩子的影响。
一个对孩子无限包容的家长,是让你经历你应该经历的,让你去做你该做的事情,无论做的好或者不好,在父母眼里都是正常的,都是你的成长的经历。做的好你会经历收获的喜悦,做的不好你会经历失败的感觉,而这些都是成长的阶梯,这样的孩子长大了就是自己的王。
而我们很多的家长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他们认为他们吃的盐比你走的路多,不能让你经历他们当年的苦,不能让你承受他们当年受的罪,所以事事为你好,事事为你考虑,而孩子也慢慢的活成了家长要求的样子。
当没有家长的监督,当离开家长的视线,你让我做什么都是你需要的,与我无关。那么这样的孩子长大就是没有主体意识的孩子,就是一个顺从的没有选择没有主见的人。当然这样的人也不具备承担责任的人。遇事好解释好推脱的人。做事更不会具备刨根问底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劲头。
神说:只有施行最大的自由,才有最大的成长可言,这才能实现最大的成长。
如果你所做的是遵守别人的规矩,那么你这不是成长而是服从。
这就是主体性的重要性!
四
我们一生都在寻求精神家园。“妈妈”这两个字不仅仅代表生养我们身体的妈妈,她更是我们精神家园的归宿。你说你是孩子的妈妈,你敢说你是孩子的妈妈吗?要说也只能由孩子说了才算!
在我们生命的初始是在妈妈的子宫里,可能作为生而为人的我们不懂得我们初始时在子宫里的感觉。可是当有一种可以给你无限托底,可以无条件信任你包容你,让你犯错犯的有底气,让你奋斗充满劲头,让你可以无限软弱,也可以无限坚强。这种感觉是不是就是我们一生寻求的妈妈的涵容,就是我们一生寻找的精神家园呢?
我记得第一次泡温泉的时候,就特别享受那种感觉。若是让我解释在妈妈子宫的感觉是否就像在温泉里感觉有的一比呢?
有些沉浸,有些语无伦次,但是此刻是安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