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斯特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自己的内心”。
看《皮囊》的过程就有一种回顾自己经历的感觉,仿佛自己所走过的路和作者经历相似。然而,事实是,大多数乡镇青年的路都大同小异,因为大部分的乡镇都一样。
《皮囊》最大的特点就是感情太真实,作者贩卖着自己的经历以及随着这些经历衍生的那些情感。看着这些文章,你会感动,会经常性的被触动,但是也仅此而已。
第一次接触《皮囊》,是在韩寒微博看到蔡崇达的一篇文章《皮囊》,他写自己的阿太,那个九十多岁却依然硬气的阿太。阿太的观念就是“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肉体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阿太也真的一直在践行着这样的观念,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对自己狠。这篇文章是书的第一篇,作为此书监制的韩寒就是拿这篇文章来宣传的。
这样的文章,你看的时候会热血澎湃,内心翻江倒海,可是看完之后,你依然不知道该怎么办,那感觉就像在看成功学。
看的时候,对书的期待很高,看的过程也很感动,感动于书中一个个人,感动于那些真实的感情,可是看完书后,想要写点东西,却觉得哪里不对!是的,书中太多自我感觉和自我评价,作者甚至将自己感受强加于故事主角,到最后,书的每一个人的思想都有了作者的痕迹,仿佛他们不是活生生的人,只是作者笔下的木偶,被作者赋予一点人物色彩。作者写的很卖力,但是卖力过头了。
看完全书,突然意识到,经典书和畅销书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谁也不想取悦,包括作者,只是客观呈现想法和现象,而后者将文字当成一种表达和愉悦的工具,不是在取悦读者,就是作者借着文字自我宣泄。写作的功利性太强,很难写出好东西。
还有一点,不要试图给出别人建议,不要用自己的想法揣测别人,你没有真正走进别人的世界,你很难真正了解一个人,即使你了解了,也很难不带偏见的评价。作者在书中加入自己的臆想太多,反而成了败笔。
行壹 2016.06.25 9:00pm 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