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皮囊》

普鲁斯特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自己的内心”。

看《皮囊》的过程就有一种回顾自己经历的感觉,仿佛自己所走过的路和作者经历相似。然而,事实是,大多数乡镇青年的路都大同小异,因为大部分的乡镇都一样。

《皮囊》最大的特点就是感情太真实,作者贩卖着自己的经历以及随着这些经历衍生的那些情感。看着这些文章,你会感动,会经常性的被触动,但是也仅此而已。

第一次接触《皮囊》,是在韩寒微博看到蔡崇达的一篇文章《皮囊》,他写自己的阿太,那个九十多岁却依然硬气的阿太。阿太的观念就是“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肉体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阿太也真的一直在践行着这样的观念,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对自己狠。这篇文章是书的第一篇,作为此书监制的韩寒就是拿这篇文章来宣传的。

这样的文章,你看的时候会热血澎湃,内心翻江倒海,可是看完之后,你依然不知道该怎么办,那感觉就像在看成功学。

看的时候,对书的期待很高,看的过程也很感动,感动于书中一个个人,感动于那些真实的感情,可是看完书后,想要写点东西,却觉得哪里不对!是的,书中太多自我感觉和自我评价,作者甚至将自己感受强加于故事主角,到最后,书的每一个人的思想都有了作者的痕迹,仿佛他们不是活生生的人,只是作者笔下的木偶,被作者赋予一点人物色彩。作者写的很卖力,但是卖力过头了。

看完全书,突然意识到,经典书和畅销书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谁也不想取悦,包括作者,只是客观呈现想法和现象,而后者将文字当成一种表达和愉悦的工具,不是在取悦读者,就是作者借着文字自我宣泄。写作的功利性太强,很难写出好东西。

还有一点,不要试图给出别人建议,不要用自己的想法揣测别人,你没有真正走进别人的世界,你很难真正了解一个人,即使你了解了,也很难不带偏见的评价。作者在书中加入自己的臆想太多,反而成了败笔。

行壹      2016.06.25     9:00pm    宿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曾经在无数的推荐上看见过关于《皮囊》的推荐,一直也没有尝试去阅读,一是毕业之后变得懒散至极,在阅读上一直是敬而远之...
    北林可乐阅读 1,572评论 0 0
  • 1.每个人都过上了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活让许多人在这个时空里没法相处在共同的状态中,除非彼此都老了,年迈再次抹去其...
    风间树阅读 303评论 0 0
  • 夏西警官一早接到报案,化学家李林的别墅被盗,一幅名画失踪。化学家很着急,因为丢失的那一幅是他最珍爱的。夏西警官带着...
    躲进小楼看灯火阅读 198评论 0 0
  • 人与人,一场缘心与心,关乎情。有人说:在大千世界里,人与人相遇的概率是五千分之一;人与人相知的概率是两亿分...
    道勤阅读 568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