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及概况:《优秀的绵羊》的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他曾经在藤校学习工作了24年,担任过耶鲁大学的终身教职,对于藤校的情况了如指掌。
这本书的缘起是德雷谢维奇曾经发表的一篇叫做《精英教育的劣势》的文章。这篇文章当时非常轰动,累计阅读量达到了100万次。
发表了这篇文章后,德雷谢维奇在美国许多高校都进行了演讲,通过和老师、学生的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些问题的见解。
本书精华内容笔记
一、为什么天之骄子的名校学生被称为“优秀的绵羊”?
1、首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我们可以想想绵羊的特性。英语里有个固定的俚语叫做“one sheep follows another”,翻译成中文是“盲从”。
2、他们的内心也无法获得自足感。
在学校里,他们用成绩作为衡量自己是否成功的标准;进入社会之后,他们用收入高低来衡量自己是否足够出色。
藤校学子盲目涌入收入高的行业,并不是一件好事情。等到他们人到中年,很可能会出现“成功人士的中年危机”。
一方面,藤校学生无法获得内心的开心和快乐,另一方面,他们的人际关系又非常脆弱。当他们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提升自己的资历水平上时,根本没有时间去和其他朋友或老师产生深度的“链接”
我国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也提到了国内名校教育中存在类似的现象,他把这些现象概括为“精致的利己主义”。
二、万里挑一即是“优秀的绵羊”吗?
Q:从万里挑一的选拔机制中脱颖而出的才子,怎么会变成了“优秀的绵羊”?
A:原因三个方面:归结一下主要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制度设计、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以及务实主义的社会倾向三方面造成的。
研究藤校学生的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这绕不开三个问题:一是精英教育的思路;二是研究型大学的兴起;三是捐赠对高校的影响。
1、美国高等教育体制对藤校学生的影响。
英国是通才教育的发源地,最早提出通才教育的是英国的主教纽曼。他主张“大行之道”,认为在本科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对各个领域的知识广泛的进行学习,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文凭而是为了服务社会
美国高等教育受到了纽曼思想的影响。
2、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普鲁士德国有一名著名的外交家威廉·冯·洪堡,他提倡“专才教育”,将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引入德国,在研究生阶段让学生进行深入的专业学习,为普鲁士德国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美国教育家吉尔斯将洪堡的观点引入到美国,建立了研究型的大学。今天,美国常春藤名校非常重视研究,因为研究成果能够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名气,为这些学校带来更多的捐款。
3、捐赠对常春藤名校影响深远。
私立学校没有来自政府的费用支持,费用大多来自“精英校友们”的捐助。因此,在学校招录过程中,藤校的校友子弟录取时会受到照顾。
从而学生们的成长背景差不多,思维方式大多类似,更使得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同质化”。
4、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问题。
三、如何不做绵羊建立独立的自我?
Q:如何让名校学子不做优秀的绵羊,创建独立的自我?
梁启超有一句话非常出名:“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
A:一个国家的年轻人的素质,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因此,这本书的作者德雷科维奇大声疾呼,要从个人、学校和社会等不同层面来解决藤校学子的问题。
1、价值层面,年轻人要有年轻人的朝气,要敢想敢做、不怕失败、勇于尝试。学生们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要不断提醒自己追寻理想,不要恐惧风险,要敢于试错。
2、从学校层面,既要大力推行博雅教育,又要提升教学在大学中的地位。
即可以通过间隔年制度、暑假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学校期间,积极主动为自己找到课堂外的良师。学校开展博雅教育,开设更多的人文、社会、艺术课程。
“间隔年”是说学生在升学之前,进行一次长距离的旅行,学生们可以游学、做义工,甚至可以什么都不做只是和一群陌生人一起思考。通过这段“放空自己”,更好的认识自己、突破自己。
3、从社会层面,加大对中小学的经费投入,保障不同群体进入常春藤名校就读,也要保证没有机会进入常春藤名校的人有公平的享有一流教育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