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部分让我认识到了「包装」的本质以及「包装设计」的思考流程,这一切都是基于对销售现场和消费者行为的观察得来的方法和结论,这是从「销售」的视角反推「包装设计」,而不是使「包装」独立于「销售」之外,追求形而上的好看。
文中写道:“「包装就是产品」,是因为这才是消费者的视角和语境,而包装是企业的视角和语境。消费者在逛商城的时候,看到的不是一个个的包装,而是一个个的商品。产品是货架上的一个符号。首先不是在包装上如何突出信息,而是在货架上如何突出产品,所以要重视产品包装整体的符号性。厨邦酱油的包装设计,不是突出标志而是突出一个绿格子的整体包装,在货架上创造了鹤立鸡群的优势。”
这里让我明白,「包装」这个词属于企业的视角和语境,「商品」才是消费者的视角和语境。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过程是:逛商场—扫货架—看商品—注意到某个商品—拿起商品详细看。
这里让我看到「包装设计」根据销售现场的情况和消费者的行为,不同阶段侧重点的不同。从大到小分为三个层次,货架—产品—购买理由。
产品想要被消费者看见,第一步是整个产品要从货架上突出出来才有被看见的机会,这里的突出是营造“鹤立鸡群”、“万花丛中一抹绿”的阵势,从而获得视觉的吸引和注意。
文中讲道:“让产品自己会说话,让厨邦产品的包装在会加上自己把自己卖出去。根据购买者拿起产品之后怎么看,指导我们将产品包装打造为一个超级推销员。”
其次是「产品」的角色,当消费者从货架上注意到了「产品」被吸引了过来,这时候「产品」自身充当的是「推销员」的角色,自己要把自己卖出去。
产品自己如何把自己卖出去呢?
文中讲道:“人的视线流程是有规律的,这个流程是信息输入的过程,相应的是购买者做出决策的过程。”
从货架—商品—购买理由的层次来看「厨邦酱油」对人的视线流程的引导过程是:绿格子—瓶肚厨邦酱油—瓶颈大晒场图片—侧面/背面酱油详细的信息。
购买者做出决策的过程是根据视线流程进行信息的输入,那么在创作购买理由为消费者提供商品信息的时候,就要依据视线流程进行构思和创作,而不是凭空地、没有目的地想,陷入“文学创作”的陷阱里。
「包装设计」要始终围绕「包装」本身存在的内在目的和外在目的进行设计,「内在目的」是华杉老师在本书第129页讲道的:“实现陈列优势、实现自动销售、积累品牌资产”,「外在目的」是:“包装是消费品品牌的战略工具和最大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