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阅读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抛锚式教学策略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中所采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它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策略”或“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或“情境性教学策略”。
抛锚式教学策略,也是抛锚式教学的具体方案,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一、创设情境。创设的情景基本能够使学习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这样的情境可以走向真实,引发联想。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安排有人文主题,围绕这一主题,可以创设一个情境,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比如: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文主题《艺术百花园》,人文要素是: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工艺品……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
围绕“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工艺品”都可以创设一个情境,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伯牙鼓琴》《月光曲》播放音乐,《书戴嵩画牛》展示一幅画,《京剧趣谈》欣赏脸谱等。
二、确定问题。认真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教材围绕语文要素编排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精读课的课后思考题,略读课的文前提示语,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的,要确定这些问题的指向,即“锚”抛向哪里。包括每个课时的学习目标都属于“锚”。
三、自主学习。倡导“自主学习”,实时问题导向。问题导入,发现课堂。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持续关注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把教材中精读课的课后思考题,略读课的文前提示语作为自主阅读的问题,作为阅读理解的线索。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项目课型之——自由阅读课,更能够体现出自主阅读的价值。丛书中编排有自由阅读的内容,学生怎样自由阅读、自主阅读?依靠助读工具,“泡泡沫”、“批注提示”等。
四、合作学习。分享交流,共同成长。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分享,补充、修正、完善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合作学习是以自主学习为前提,合作探究为关键,分享交流为策略,共同成长为方向。在阅读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梳理、解决、完善自主阅读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比如检查《学习单》的使用情况,就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分享交流环节就是合作学习的体现。
五、过程评价。过程评价是显性的,它的效果随时都能够显现出来,而且每一个环节都可以显现,所以,关注过程是最重要的。由于抛锚式教学的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学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