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阅读体系,实施策略阅读。关于阅读策略,教材也有安排,更能体现出策略的时效性。关于建构体系,需要从建构主义的角度去思考。有人认为:建构主义亦为结构主义,我们可以追溯到皮亚杰,他是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
针对目前阅读教学种种现象,按照建构主义理论,结合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项目,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区分教案与学案
皮亚杰的理论充满唯物辩证法,他坚持从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
从教的角度思考,教案是教学方案,它的设计方案呈现的是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教师上课要用教案,按照教案去上课,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满堂灌的现象会很严重。走教案有两种现象:一是课堂结束前的走教案,这种现象比较常见。教师走教案,表现在上课时间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开始走教案,那是为了赶时间,生怕自己的教案内容讲不完。二是上课伊始的走教案现象。这样的走教案,往往是教学目标确定太多,再加上教案里的每个环节也不是自己备课时设计的,心中无数。一开始上课,就觉得完不成教学任务,干脆来个我讲你听好了。
从学的角度思考,也是从实践的角度思考。有时,我们的课堂就是教师实践性教学的场所,于是,课堂就成为教师教学的试验场,学生充当了试验品。试验是有成功与失败之分的,学生学习可有失败,但老师的教学绝对不能失败。再者,学生的失败是个体的,可教师教学的失败全是集体的。
因此,我们需要将教案改为学案,让外因成为内因变化的条件,通过外因来调动学生的内因,内因的变化将发生质的变化。
二、区分体系与策略
建构主义认为: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项目的三个特点之一就是“大量阅读”,我们知道,统编版教材建构了教材的阅读体系,实验的丛书也在建构丛书的阅读体系,大量阅读必须在教材与丛书之间建构新的阅读体系。我认为:这就是一个“同化”的过程,这样做,就是把外部环境中的相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配合教材,按照单元主题,归类阅读。
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可见,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认知个体(儿童)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是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
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建构了新的阅读体系之后,阅读策略尤为重要。当我们了解了阅读策略的重要性之后,关于阅读教学的策略,我们必须做出深入的研究。
当然,建构主义中的自主学习策略有三种: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三、区分理论与实践
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建构主义具有迥异于传统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思想,对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建构主义强烈推荐学生要在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习,要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因此,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需要将设计的问题具体化,知识内容与学习问题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和提炼,而学习情景则是要还原知识的背景,恢复其原来的生动性、丰富性,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情景背景中,其表现是不相同的。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实践性学习必须成为当代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一种方式。
之前,我们站在教师的角度上,都说小学语文教材,就把教材理解为可教学的材料;正因为这样,教师在自己的“教”上下功夫。但教材的实际价值应该是学材,就是可供学生学习的材料。只有教师的“教”,没有学生的“学”,还是没有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语文主题学习”,而不是“语文主题教学”,则完全说明它是指向学生的实验项目。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项目就是行动研究,指向实践性学习。“把我们的行动拿出来进行研究,把研究的结果付诸于我们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