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阴阳离合论
四、三阳、三阴
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3.古代天文学与中医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
“天覆地载”这句话,实际上是在讲中国古代天文学。在汉代,我国的天文科学已有长足的进步,在天人感应思潮的统治下,汉代人对各种天象、气象的观察与探索更加系统而缜密,并形成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基本骨架。其主要文献有《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汉书·五行志》等。到了南北朝(420—589)时期,祖冲之制定《大明历》,首次将岁差计算入内,每年365.2428天,与现在的精确测量值仅相差52秒。我们中国古代的天文历算真是太厉害了!
《易传·系辞上传》说:“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说明古人对于“天”的情况是从观测天象中了解的,但对于“天”的构造,人们却有不同的见解。《晋书·天文志》称:“古言天者有三家:一曰盖天,二曰宣夜,三曰浑天。” 也就是说,当时的天文学理论有三种:盖天说、宣夜说、浑天说。自汉代以后,浑天说成为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正统学说,宣夜说、盖天说,名存实亡。
事实上,这三家学说在《黄帝内经》中均有体现,且学术的重点放在了我国历史上先进的宇宙结构理论——宣夜说上,强调“气”在宇宙中的作用。
所谓“天人合一”,从来都不是虚说,而是有其天文学基础的。中国古代天文学是指以地球为参照物的天球运动学,即天球是地球的扩大,或地球是天球的缩小。古代天文学认为穿过天球的南北极所形成的天轴与穿过地球南北极所形成的地轴处在同一条直线上,其轴与公转轨道所形成的夹角均成66.5度,即无论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上的哪一个点,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倾斜方向始终保持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这是天地感应最本质的表现。这个理论也得到现代天文学和磁力学理论的支持。现代天文学和磁力学理论认为:天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其南北两极是南北磁极;地球居天球之间,是一小磁体。地球南北两极也是南北磁极,分别与天球两大磁极发生磁感应,所以天球与地球的轴心倾向相同,在一条直线上,这便是天地感应最根本的内涵之一。《黄帝内经》所述五运六气的种种感应之道,统统建立在这个感应性上。这种感应性或磁力,都属于无形的能,中医名之曰“气”。(再次感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厉害!)
由此,在《素问·六微旨大论》提出“气交”的概念:“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帝曰:何谓气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 即天地人三者是一气分布到不同领域的结果,“气交”就是上升的地气和下降的天气的交会之处,也就是人所生的空间,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地球大气生物圈,包括人在内的生物生息繁衍的场所。在这个空间环境中,由于有日光的照射、日月的推移,有六气(三阴三阳)各主其时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变化,还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生克的作用,所有这些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背景和条件,因此,我们说,天人合一最重要的表现是合于“气”。
在中国古代,一名医生是一定要懂得天文历法的。最早的医家只是方士学术的一种,方士学术最初称数术,据《汉书·艺文志》引刘歆考:“数术者,皆明堂羲和史卜之职也。” 并序数术六种: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这六种数术,在上古时代,是很重要的。科学史历来以天文学为先锋,以数学为基础。无论如何,方士阶层试图从各个角度去探索人体生命规律与天地运行规律的和谐,从而建立起一种养生的原则与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他们极早地发现了人的无穷的潜能,并身体力行地积极开掘这种潜能,以弥补天地万物的缺憾。这种生命具有伟大功能,可“参赞天地之化育”,不仅在世界思想史独树一帜,而且对中医理论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从黄帝开始,这些数术,就都有专门的官职来掌握,在《国语》中,便有觋、巫、祝这些官职,又有“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这两句话。《尚书·尧典》也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又说:“玑玉衡,以齐七政。”这都可以窥见上古重数术的情形。大抵当时所谓“祝”,其职务除司祀之外,还负有以下三种责任:一、协时月正日以便民事。二、推终始五德以定天命。三、占星象卜筮以决吉凶。史官以外,这种“祝”便是上古学术思想的中心点。此后阴阳家与五行家,便由此推衍而生。
古代的医家至少要懂六方面的知识,天文、历法、五行、易占龟占、杂占及风水。方士阶层试图从各个角度去探索人体生命规律与天地运行规律的和谐,从而建立起一种养生的原则与方法。所以《黄帝内经》中才有这些哲学、人文学、天文学、气候学、历法学、音律学等内容。也就是说,古代的医家是全才,现在的医家是偏才。
总之,中国古代天文学提出“气”的概念,虽然这个气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宇宙万物都因它而存在,“大气举之”,就是说大气举着地球,举着木星、太阳、月亮等,这就是“通天下一气耳”吧。不得不感叹,我们的祖先,真是活得蛮有格局,他们懂天文,懂地理,还懂人文诗性。反观现在的我们,则有太多的缺失,惭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