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懵懂懂地读完了《曲黎敏老师精讲黄帝内经》前三册,开始读第四册。
实在说,越读越感觉有难度,有些地方读不懂,有些地方不理解,加之自己不是学医出身,读起来更加有些难度。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也因为自己的喜欢,再难,也要继续好好读下去。
很喜欢曲黎敏老师在第四册自述中的一段话:终其一生,我们好像都在做两件事,一个是“追求”,一个是“找回”。“追求”,会让我们身处一个充满不确定的未来。而“找回”,则是重新找到那个曾经拥有的实在,那些固有的、稳定的、美好的曾经,会抚慰我们狂奔的心灵。
从来都是,回头是岸。地球已然没有了新大陆,我们颠簸在海浪之上的人生,总有一天,要踏上归程。
是啊,我们终究是要回家的,回到我们曾经拥有的那个家。那个家,是我们的根,是生养我们的土地,是滋养我们的文化,是我们中国人独有的文明。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题解
《素问·阴阳离合论》这篇,讲三阴三阳的问题。
中国哲学史也讲阴阳问题,但只讲了阴和阳这两个概念,且是按辩证法讲的,这很难接近阴阳的真正内涵。
《易经》里没讲阴阳,但《易传》里讲了阴阳,说:乾,阳物也,坤,阴物也。乾坤,其易之门也,但也只说了四层:老阴、老阳、少阴、少阳。把阴阳分出老少来,这是《易传》里的分法。
其实,中国文化的精髓就在于阴阳,到了《黄帝内经》里面,阴阳就是三阴、三阳。《阴阳离合论》这一篇,主要是论述三阴三阳开、阖、枢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阴阳之气的量化有两套系统,一是阴阳与四气,二是阴阳与六气。
阴阳与四气的表述与《易传》的四象相关:少阳(对应春季)、老阳(对应夏季)、少阴(对应秋季)、老阴(对应冬季)。此四象不涉及五行,纯粹以太阳的运动为准,即“阴阳之分,以日为纪”(《易阴阳》)。冬至、夏至测准了,四时八节的次序就确立了。
从天文学上说,《易传》之阴阳四象为北温带所共有的天象,二至、二分将黄道圈(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分为四气:从冬至点到春分点为少阳;从春分点到夏至点为太阳;从夏至点到秋分点为少阴;从秋分点到冬至点为太阴。二分点春分、秋分,阴阳(明暗)平均,二至点夏至、冬至,则是阳之极与阴之极。
阴阳之气的量化的第二套系统则是医道的三阴三阳理论。在阴阳学说的发展史上,三阴三阳的问题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中国传统医学向中国哲学范畴的重大发展,而且是阴阳学说当中一个质的改变。即从对阴阳的定性研究,转为对阴阳双方的具体的定位、定量标定,而阴阳的由三到一、由一到三又指明了疾病的传变方向,由此三阴三阳本身就具有定位、定量、定性、定向四种含义。因此研究中医理论中的三阴三阳学说,对重新认识中医理论框架有重要意义。
关于这篇的名称,何谓离合?明代医家张景岳《类经·九卷 经络类·二十九》说:“分而言之谓之为离,阴阳各有其经也。并而言之谓之合,表里同归一气也。”这句是说,阴阳各自分着说,为“离”;阴阳合在一起说,无论表里,皆是一气。张景岳是明代的著名医家,从小喜欢兵法,后来从军并习医,曾把《素问》《灵枢》打乱,按自己的理解重新编纂了《类经》,又因为喜欢《易经》,是第一个提出“医易同源”的人,著有《医易义》。
关于离合,高士宗《素问直解》云:“离则有三,合则为一,从三而十百千万皆离也;三阳归于一阳,三阴归于一阴,皆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