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终为始”的课堂导入是一种新的课堂启动策略,其核心目的是通过明确学习目标和评估标准,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
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课堂导入的核心目的
锚定学习方向
通过真实情境或问题,让学生直观感知“学完这节课我能解决什么问题”,避免盲目学习。
激发内在动机
无情境,不教学。情境题导入,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的实用价值,从而主动探索。如英语课通过“小小美食家”活动导入,学生为完成真实任务而主动学习语言表达。
建立评估意识
导入阶段即暗示“学习成果的评估标准”(如小组展示、问题解决方案),让学生明确“如何证明自己学会了”。
例如数学课导入时提出“如何保证蛋糕不同分法下每人得到相同分量”,后续学习自然围绕“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展开。
二、为何要这样设计?
破解传统教学痛点
传统问题:教师常从教材内容或活动形式出发,导致学生“学而无用感”强烈。
避免“自嗨式课堂”
若跳过目标直接设计导入(如单纯播放趣味视频),可能课堂热闹但学生收获模糊。
以终为始的导入要求教师像“评估员”一样思考:这个情境能否引出目标?学生能否从中看到学习路径?
促进深度迁移
导入时提出高阶任务(如“设计……环保方案”),学生在后续学习中会主动关联知识与应用,而非机械记忆。
三、设计关键原则
真实性:导入情境需贴近学生经验。
目标外显:明确告知学生“运用这节课所学,做……”。
评估前置:导入时暗示评价方式(如小组展示、实践报告),让学生带着标准学习。
总结
以终为始的课堂导入,如同为学习之旅绘制一张清晰地图。它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知道“目的地”和“通关凭证”,从而更主动、更高效地踏上探索之路。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课堂效率,更培养了学生“目标导向”的思维习惯,这正是未来社会所需的核心素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