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精要(11)
黄岐之
“五味根原”
[摘录1] 木曰曲直,曲直作酸。火曰炎上,炎上作苦。金曰从革,从革作辛。水曰润下,润下作咸。土爰稼穑,稼穑作甘。
[意义] 木(性)为曲直,曲直(郁)则偏见酸味。火(性)为炎上,炎上则偏见苦味。金(性)为从革,从革(滞)则偏见辛味。水(性)为润下,润下则偏见咸味。土(性)称为稼穑,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的特性,稼穑则偏见甘味。
[感悟] 人体中五味源于五行。五行有五气,木气为升,火气为浮散,金气为降,水气为沉收,土气驱动木、火、金、水气之动。肝木气郁见酸味,肺金气滞见辛味,心火气浮见苦味,肾水气沉见咸味。脾土气弱见甘味。
[摘录2] 火性炎上,上炎则作苦。水性润下,下润则作咸。木性升发,直则升而曲则不升,郁而不升,是以作酸。金性降敛,从则降而革则不降,滞而不降,是以作辛。使坎离交媾,龙虎回环,则火下炎而不苦,水上润而不咸,木直升而不酸,金从降而不辛。
[意义] 火性炎上,上炎则苦味偏见。水性润下,下润则咸味偏见。木性升发,直则升,曲则不升,郁而不升,所以酸味偏见。金性降敛,从则降,而革则不降,滞而不降,因此辛味偏见。(让)水火相交,心火下降,肾水上承,则火下炎而苦味不见,水上润而咸味不见,木直升而酸味不见,金从降而辛味不见。
[感悟] 五味五脏,酸肝、苦心、甘脾、辛肺、咸肾,是五脏气不顺的偏见。肝气郁见酸,心气浮见苦,脾气弱见甘,肺气滞见辛,肾气沉见咸。因此,“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五脏之气周流的调理是以偏治偏。有“辛味药以散肺气之郁,甘味药以补脾气之虚,苦味药以泻心火,酸味药以敛肝阴,咸味药以补肾虚”。
[摘录3] 金木者,水火所由以升降也。木直则肾水随木而左升,金从则心火随金而右降。木曲而不直,故肾水下润;金革而不从,故心火上炎。而交济水火,升降金木之权,总在于土。
[意义] 肺金肝木是肾水心火升降的原因。肝木顺达则肾水随肝木而左升,肺金顺从则心火随肺金而右降。肝木郁而不顺达,因此肾水下润;肺金清肃而不顺从,因此心火上炎。而心火肾水相交济,肝木升肺金降是在于脾胃之土。
[感悟] 人体之阳升阴降,清升浊降之根本在脾升胃降,中气之运。中气之运,肝随脾升,肺随胃降,则心肾相交,肾气足。肾藏精,肾阳促脾升胃降。气之周而复始,生命不息,这是生命的基础。
[摘录4] 土者,水火金木之中气,左旋则化木火,右转则化金水,实四象之父母也。不苦、不咸、不酸、不辛,是以味甘。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而作酸咸;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而作苦辛。缘土主五味,四象之酸苦辛咸,皆土气之中郁也。
[意义] 脾胃是肾水心火肺金肝木的中气,左旋则化肝木心火,右旋则化肺金肾水,脾胃实为肾水心火肺金肝木四象气运之原由。不苦、不咸、不酸、不辛,由此味甘。己土(脾土)不升,则水木下陷,而味咸和味酸;戊土(胃土)不降,叫火金上逆,而味苦和味辛。脾胃之土气主五味,四象之酸苦辛咸,其原因都是土气之中郁。
[感悟] 生命的健康是气运无过和无不及的状态,没有气之偏见。
[摘录5] 四象之内,各含土气,土郁则传于四藏,而作诸味。调和五藏之原,职在中宫也。
[意义] 木(肝)、火(心)、金(肺)、水(肾)四象各含土(脾)气,土(脾)郁则传给四脏,而产生五味。因此,调和五脏的根本,是脾土的职责所在。
[感悟] “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脾土“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故有后天之本之称。”
人的生命活动在于呼吸与饮食,呼吸提供氧气在于肺,饮食提供营养在于脾胃,两者结合形成中气,产生宗气,才有气之周流。所以,五脏五味的根本是脾土的功能。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