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研究做一个零吼叫父母的路径。听和看相关书籍各两遍,又反思了自己的过往,以及身边朋友的过往。但至今我仍没有说服自己完全践行领会的方法,还是会“自燃”。朋友提醒我,道理都懂,做起来没那么容易,让我慢慢来。
我的确知道要慢慢来,但我对发怒的发生机制产生了兴趣,并饶有兴趣的把自己的每一次发怒当成一只小麻雀,分析来分析去,分析到最后,我倒不是把自己全盘否定,我反而理解了自己的怒气在哪里。
“外忧内患”,其实,我还是没有在进家门之前,把在外一天奔波的负能量抖掉。回家看上去乐呵呵,其实负面情绪一直在堆积,攒到一定时候,就要对家里最“势单力薄”的孩子“发飙”了。一副有理走遍天下的模样,不给对方一点点反驳的机会,噼里啪啦说完了,还心虚被孩子发现自己的漏洞,拼了老命的堵窟窿眼。
说好听了,是一个成人不堪生活重负,偶尔“垮塌”一次,说不好听,就是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还美其名曰为了孩子好。
最初发怒,孩子不知所以然,后来发怒的原因逐渐锁定在几个孩子薄弱环节,比如速度慢,粗心等常规错误上,久而久之,孩子吸收性心智,把家长的气话、疯话当成标签贴在自己身上,所谓越管越差,八成是这样来的。
你看,我分析的多透彻,至少我发怒十之八九不是孩子的错,是我自己心情不稳定。
所以思来想去,我觉得零吼叫绝不简简单单的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简单。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综合体,涉及到家长原生家庭、知识层次、习惯、性格等诸多方面。如果不从源头,也就是家长本身的心理问题出发来解决问题,所谓零吼叫都是在道理的层面耍流氓。
故而,我开始了新一轮的思索,我开始研究自己——说到这里,我自己笑了。我希望通过了解自己,从而了解发怒的根源。我开始回忆自己小时候的事,历历在目。其中很多场景和女儿经历的如出一辙,而且我们的性格惊人的相似。
比如,小时候,每次我数学题做不出来,就有可能挨骂甚至挨揍。
我女儿也同样遇到了数学做题慢,理解慢的问题,也是我忍无可忍的燃火点。
再比如,我小时候从来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怕说错答案。
我女儿有一段时间也这样,现在好很多。但是在抛头露面这方面,她不喜欢。
还有,就是我比较“迟钝”,我能够看到怎么做“会来事”(嘴甜、会做事),但我偏不想做。
我女儿嘴硬心软,话不多,但很暖人心,常被误解“发木”。
我的分析是,我一直不接纳自己的一些“缺点”——或许只是被大人固化的缺点,因为女儿和我最像,也和我最亲,我可能无形中把她当做我。只要她达不到我的标准,就像我达不到我父母的标准,我就一触即发地怒了。
这些怒是对藏在心底负能量的一种释放,是对未来某种可能性的反复焦虑,是说不出的痛和改不了的错。
因为我不懂心理学,所以,我的思考只能卡在这里,进行不下去。即便如此,我罗列了几条现阶段可以操作的方法,暂记如下:
第一,接纳自己。打破自己的完美主义心结,错了也不怕,努力去尝试,输了也不怕,可以重头再来。
第二,把焦点从孩子身上挪开。还是持续进行我自己的事,和孩子并行努力。梳理容易引起发怒的几个方面,罗列最坏结果和最好结果,接受一切的结果。
第三,把每一次发怒的经过写下来,反思。提醒自己又一次情绪失控,到底原因是什么,想清楚,尽量去解决掉矛盾的存在。
第四,允许自己犯错。我不是圣人,必然会犯错,所以吼叫后不要后悔,不要自责,要真诚的拥抱自己:亲爱的,你辛苦了!
第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求得家人的理解。在探索的道路上,必然充满了艰辛,争取和大家达成共识,互相支撑。改善了自己,也就改善了家庭,环境好了,孩子也就如鱼得水了。
第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能生搬硬套。自己做不到的,暂时放在一边,从最简单的开始,给自己信心。
第七,持续的思考,争取每一步都写下来,作为记录,以便前后对比,看得出自己的改变。
第八,以爱为首。还是要用尽全力去爱孩子,陪伴孩子,即便你不完美,但你的陪伴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养料。持续的往前走,都是好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