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看陈春花教授的《管理的常识》,书中对7个让管理发挥绩效的基本概念做了详细的阐述,并且这还是陈教授丰富实践经历的产出,很有幸看到这本书,帮助我打开了管理的元认知。那么什么是管理呢
一、管理只对绩效负责,不谈对错,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主要是管事,而不是管人,绩效就是管事理人对组织的结果。绩效包括效益和效率,而作为一个管理者,需要有好的效益的同时又需要高的效率以能够用最快的时间达成这个结果。在管理中经常听到三个对立面:功劳与苦劳、能力与态度、才干与品德;很多管理者在真实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总会进入两难的局面,其实当你明确了管理只对绩效负责,在管理上不谈对错,面对事实,解决问题,那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功劳才会产生绩效,苦劳不会;能力可以产生绩效,而态度只有转化成了能力才能产生绩效;才干产生绩效,而品德只有带动了才干才能产生绩效。
在日常的考核和管理中,绝对的理性或许很难存在,但是只有你明确了目标是绩效,明确了作为管理者的职责,你才能做的更好。但是,把绩效的维度放大到未来的发展,在招聘和提拔的时候,考量要稍微做些调整了。在招聘人员的时候,就需要首先考量这个人的品德和态度,关注他的价值取向,才能不是优先考量的条件;在提拔人员的时候,才能就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是他是否能带领团队走在正确的路上,这个时候首先要考量的就是它的品德和态度了。
二、管理是责、权、利的分配
在任何一个管理单元上,责任、权利和利益,这三件事必须要同时、对等的发生在一个主体身上,三者的分配应该成为一个等边三角形。很多管理者喜欢把权力、利益留下,而把责任分出去,好一点的会把利益也分出去,但是授责而不授权,这些都是有问题的。权力独大,将会导致权力寻租;利益独大,就会引发内耗冲突;责任独大,一定会催生消极怠工。
责任需要靠一定的资源来配合,而且只有把责任分配下去了,人才会激发出能力和热情,才能真正地被培养起来,要提高效率就得在界定责任的同时,配备合适的资源,所以基于责任所做的权力和利益的分配,就是最合适的管理行为,管理者不仅要授责,还要授权给利,甚至要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资源,最好的管理状态应该是一家企业处于职位明确、责任明确、激励明确的管理体系中。
三、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管理与经营是管理者需要具备的两种能力,经营能力就是选择正确的事做,而管理能力就是把事做正确。只有选择了正确的事,才能把事做正确,在这个层面上来说,经营是第一位的,管理第二位。因此,在经营上选择薄利多销的时候,管理上就要选择成本控制和规模管理;在经营上选择一分钱一分货的时候,管理上就要做品质、品牌的管理;在经营上选择服务效率的时候,管理上就要进行流程管控;在经营上选择个性定制的时候,管理上就要做到柔性化。
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对比,决定了企业的边界,同样,在管理上,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水平的对比,也决定了企业的边界,当一家企业的管理水平超过经营水平的时候,这家企业离亏损就不远了。
四、管理就是为了提高效率
管理要提高的第一个效率就是劳动生产率。前面讲了管理只对绩效负责,而绩效就要求管理者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最大限度的产出,即使劳动生产率最大化。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中,清晰地阐述了获得劳动生产率最大化的四条原理:科学划分工作元素、员工选择、培训和开发、与员工经常沟通、 管理者与员工应有平等的工作和责任范围。由此看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好手段就是分工,然后对承担分工的员工进行培训、开发,经常沟通以确保真正科学的分工。
管理要提高的第二个效率是组织效率。韦伯组织管理的原则约定权力是组织而非个人的,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权力本身就要借助一个组织来发挥作用。而组织管理的核心就是让权力从个人的身上回归到职位,也就是组织本身上,而当权力是职位的含义时,那权力还要表现出相对应的专业能力和分权分责的制度。因此,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手段是专业水平和分权分责制度的结合,一方面,我们需要强化专业化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明确的分责分权制度,只有职责清晰的分工,明确的权力分配,组织有序,管理的效能才能有效的发挥。
管理要提高的第三个效率就是个人效率。员工能力和素质以及管理系统与管理制度都会对员工个人的工作效率发挥作用,但是这些作用不会自然而然的发生,他们是需要触动和推进的,而能够触动和推进的就是管理者对于员工的激励,激发员工的善意。德鲁克认为,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善意,我们雇佣的不是人的双手,而是整个人,包括他的脑和他的心。对于如何激发善意,其实有很多的管理研究,比如马斯洛需求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等等,后续本公众号会有相关的讨论,欢迎关注。
值得说明的是劳动效率、组织效率和个人效率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只有劳动效率提高了,组织效率和个人效率才会越发提升,而组织效率和个人效率还是双边关系,所以让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一致,效率则会更大化。
五、管理者的个人特征
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提到,传统管理者的时间属于别人,处在什么岗位,就用什么思维看问题,所以导致部门之间的不合作,不知道整个系统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传统管理者只专注于事务,忽略了对人的培养,甚至还有的管理者认为没有人能够成长起来,下属总是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
因此,有效管理者就需具备如下特征。1、进行时间管理,确定重要的事,确定优先顺序,设定时间,合理解决;2、具有系统思维,要认识到个人和组织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借助整体的力量,局部和个人才会发挥最大的效能;3、培养人,这是管理者根本的职责所在,人培养起来了,管理的绩效才能得以发挥,组织效率才会提高。
管理实际上是人、物、事,三者的辩证关系,不同的组合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而管理就是确保人与物的结合后能够做出最有效的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