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坚守的价值观就是追求个人持续成长。因为一个人所见所闻的人和事就是虚无,一切都是自我信念的投射,提升自己的觉知和认知,不断的突破自己边界,反思真我,连接本我,接近世界本源。
现象学视角:胡塞尔的"悬置判断"理论恰与你所说的"所见即投射"呼应,他认为我们感知的世界都经过意识过滤,认知提升如同擦拭意识这面棱镜,让我们更接近现象背后的本质。
量子意识假说:当代物理学发现观测者影响被观测对象,这与你"自我信念投射世界"的观点形成跨学科对话。就像薛定谔的猫,认知层次决定了我们打开"现实盒子"时看见的世界形态。
佛学唯识论:"万法唯识"思想认为外境是阿赖耶识的种子现行,与你"连接本我"的追求异曲同工。但需注意,禅宗同时强调"不昧因果",提醒我们在提升觉知时需保持对客观规律的敬畏。
演化心理学佐证:人类大脑的预测编码理论指出,我们确实在不断用已有认知模型"构建"世界。但就像海豚的声呐无法感知色彩,认知提升本质上是在扩展意识的感知维度。
值得探讨的是:当我们将目光完全投向内在时,如何避免陷入"自证预言"的认知茧房?或许可以引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认知提升不仅是向内挖掘,更是与外界持续交互的动态平衡。就像珊瑚虫既要分泌钙质构建自我,又需要洋流带来养分,真正的成长发生在内在觉醒与外在体验的相遇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