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日晚上7点我们万名青椒学员又如约守候在手机旁,听北师大教授高益民老师的分享《复杂对话与学生成长》。高教授结合自己教研的经历为我们分享了他儿子四年前在日本读一年级十个月的几个小故事。
案例一
儿子日记本上的批复
日本的小朋友在一年级时就有日记作业,学校和老师在孩子日记的字数和内容上都不作限制,只是激发孩子留心观察生活并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听完教授的分享,我更深的体会到日本教师在日记记录上的良苦用心。他们通过孩子的日记了解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生活,引导孩子更好的生活。用贴心的批复,以谈心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赞赏,表明教师自己的生活态度,巧妙的指出孩子今后努力的方向。这种书面的交流打破了师生间的隔阂,缩短了孩子与老师的距离,让孩子有了期待,也激发了他们观察的兴趣,加快了他们书写的步伐。
教师的批复中充满了对孩子的羡慕和赞叹,潜移默化的鼓励孩子以后多参观这样的博物馆,并用日记的形式与老师交流。同时老师也把自己要锻炼身体,争取长寿的愿望告诉了孩子。孩子感觉知道了老师的小秘密,两人的距离一下拉近了。
孩子观察到名古屋的乌鸦很多,并且爱吃垃圾袋里的食物。老师自然介绍了乌鸦的生活习性,并告诉孩子,要养成定时倒垃圾的好习惯。想不到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啊。
孩子参观完特级电影展引发的思考。首先是教师对孩子参加展览的羡慕和肯定。并巧妙的告诉他: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什么事情要想取得好成绩都要付出努力,只有认认真真做事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这种谈话以润细无声的在孩子的心田上进行浇灌,在看似简单的批复中深藏着日本教师的智慧。
对照他们,我在孩子们日记上的批语就显得简单粗暴了。我的批语也会有优良等级的评价,对于日记中的精美语句,我会用浪线画出来,对于深入思考的或有独到见解的或真情实感表达的,我会通通写上一个“读”。然后在自习课上让孩子分享日记的同时,让其他的同学来评价。虽然我这种形式也不错,但因为没在孩子日记本上留下更多的评语,就没有日本老师的那样吸引人。
案例二
说不出话的小女孩
日本的一位刚刚参加工作三年的年轻教师,在国际交流课堂上,给一个在课堂交流有障碍的孩子充分的时间,全班静悄悄的等待孩子开口回答问题。最后,他们终于等到了孩子自然真心的表达。这不单单是教师勇气和教师本身对孩子生命关注的问题。因为课后他和教授们交流时曾说过这样的一段话:这节课对于我来说只是一节课,但对那个小女孩来说却是永生难忘的,因为她突破了自己敢于在课堂上与大家交流了。更主要的是他们全民的这种关注人本质的教育思想所致。
在我们的教育里,不要说公开课,就是平时上课,为了赶进度我们不会等待学生那么长时间,在这种国际交流的课堂上我们更没有勇气给孩子时间,等待她发言,即使我们给学生时间让他思考,我们的领导也绝对不会同意。
中国的教育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
案例三
原田老师的语文课
如果不是高教授的解读,虽然是语文教师我也很难从这短短的诗行中体会出那么多静谧温馨恬静和谐的画面。对照原田老师的语文课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注重字词句段的分析讲解,优美画面的感官刺激,少了这种镜头感的拉远又拉近的描绘和想象。
高教授为我们用语言再现了课堂上温馨的画面。
1.关于重吉多大了的猜测,充满了智慧。
2.什么时候的景色越来越亮又是那么温馨,孩子们的交流那样有生活情趣:春日里的勃勃生机;晚上街路两旁的路灯一排排亮起,那种华灯初上时的迷人。
3.母亲会和我说什么?孩子们想象的母子交流互动的画面是那么真诚,真实,真情的流露。
听完高教授的分享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今天一定要在班级把这两首诗分享给我的孩子们。就像原田老师那样提问,看看他们怎么描绘 心中的画面。
高教授的分享也让我陷入了沉思,今后我的课堂要更加关注孩子们内心的声音,为孩子们留出时间与文本对话,与内心对话,同时注意师生之间的对话和生生之间的对话。少些说教和指导,多一些交流,在谈生活的体验的同时增进师生间的了解和感情,在生生复杂对话中丰富认知,促进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