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自己的见解:自我
“自我”有两层不同的含义,主体我和客体我,客体我是一种可以观察和描绘的对象;主体我是执行观察和描述的某种神秘实体。
一、跨文化的自我
印度文化使印度人思考关于自己的问题时使用的方式与西方文化中的个体所使用的方式截然不同。研究者做了一个很简单的实验:他们要求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人和美国本土人分别描述他们认识的人,两个群体的答案有显著的差异。
集体主义文化中,社会成员的积极自我肯定的需要可能不那么强烈。他们将个人幸福感和更大群体的幸福感联系在一起。
西方文化中的自我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
二、一致性
个人主义者对于自我的假设是行为的原因源于个人内部。结果,个人的行为在不同的情境中是一致的。
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的行为和经验在不同情境中有较低的一次性。
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体对行为一次性方面的压力较小,对于不一致的行为也感到较小的冲突。
三、陈述性自我
陈述性自我包含所有意识到的关于自己人格特质的认识或者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关于自己是好还是坏,是否有价值或者处于中间某处的总体看法,这种观点称为自尊。
第二种观点更加详细,包含个体所知道的或者认为自己知道的关于自身特征和能力的全部,称为自我图式。
自尊:低自尊——觉得自己不够好或者无价值——与这样的结果相关,如对生活的不满、绝望和抑郁,还有孤独和懈怠。心理学一贯认为低自尊是坏事。
另一方面过高的自尊也会造成一些问题。自尊过高的个体可能会导致傲慢的、侮辱性的行为甚至是犯罪。自恋和敏感脆弱的高自尊相关,因为它不切实际。
维持现实的自尊是很重要的,因为低自尊可能是危险的征兆,保持高自尊可能是存在进化根源的。
自我图式:一些心理学家认为陈述性自我存在于一种叫做自我图示的认知结构中,他包含了一个人关于自我的所有观念,并组织成一个连贯的系统。
自我图示包含了基于过去经验的知识,但是不侧重于某一特定的过去经验。你关于自己的经验可以帮助你记起关于自己的信息,并且更快的加工这些信息,但是这也不能使你超出自我意象的范围看待自己。
我参照和记忆:另一个体现自我根源的标志是与记忆相关。旧有的理论认为如果你的脑海中不停的重复一些事物。这种复述就会使这些信息储存到永久记忆中去。使信息变为长时记忆的唯一办法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复述,还有认真地思考。信息经过的加工过程越长越复杂,越容易变成长时记忆。
记忆的一种特别好的方法是想出一些和个体的自我相联系的具体方面。
自我效能:我们对自己能力的看法限制了我们可能做得尝试。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具有较高的社会性,我们就很可能会寻求认识更多的人。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学术能力较强,我们更有可能去读大学。
自我差异:个体有三种和自我有关的图式,一种自我图式是真实的自我;另一种图式是理想自我;第三种自我图式是应该自我。
每个人都有一个启动系统和终止系统。没有人可以达到理想自我或应该自我的终极状态。如果你主要追求奖励——聚焦与理想自我,当不能实现目标时,会倾向于抑郁。如果你主要做的是回避惩罚——聚焦于应该自我,当不能实现目标时,会倾向于焦虑。抑郁的根源在于失望,焦虑的根源在于恐惧。
准确的自我知识:自我知识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准确的自我知识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标志。
原因有两个:首先,那些足够健康、有安全感和聪明的人会按照世界本来的样子去看待世界,不需要歪曲任何事物,他们也倾向于共准确地看待自己。
第二,如果一个人有准确的自我知识,那么他就会有一个较好的状态来决定一些重要的事情。比如从事什么职业,和谁结婚。
准确人格的四个阶段:第一,一个人必须做出与所评价的特质相关的事情;第二,用于判断的信息必须是有效的;第三,必须能觉察到这些信息;第四,必须正确利用这些信息。
四、程序性自我
你所做的事情中的独特方面构成了程序性自我。
关系自我:个体用来应对生活的一般方式和策略是程序性知识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我们具有基于过往经验的、指点我们如何与生命中每一个重要的人发生联系的关系自我的图式。
内隐自我:在很多情况下,这些与自我相关的行为模式并不容易达到一直层面。关系自我和自我概念的内隐方面可能在无意识条件下起作用。
获得和改变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只有亲身去做,特别是实践和反馈,才能获得或使其改变。
五、有多少个自我
个体不是拥有一个陈述性自我和程序性的自我,而是拥有很多个自我。处在不同的情境中,和不同的人共处,不同的自我会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