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月中旬到十月底,转眼间,拼音教学已经进入尾声了,孩子们从刚开始的对汉语拼音的好奇,对于进入拼音王国的憧憬,到现在已经熟识教师上课的“套路”课堂上变得有些枯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也都有满满的收获,从最简单的单韵母a,o,e到后来的23个声母,再到后来的复杂的复韵母,他们已经掌握了学习汉字的工具,相信过不了多久,他们就可以在汉字的王国里自由的翱翔了。在跟着孩子们一起学习拼音的过程中结合孩子的反馈,我对拼音教学也有了以下几点浅显的认知:
在拼音学习中,不要看孩子说了什么,要看孩子写了什么,这里并不是说孩子说的就不对,不支持孩子把拼音读出来,恰恰相反,因为孩子才七八岁,根据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前运算阶段或者是具体运算阶段,处于这两个阶段的孩子,通常有以下的特点:具有具体形象性,思维不可逆性,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语言迅猛发展,动作图示符号化,自我中心主义。能够进行逻辑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去自我中心主义,进行群集运算。根据孩子的这些特点,加上他们这个时期的记忆的一些特点,让孩子大声的读出来是学拼音最好的方法之一。但是在课堂上,教师千万不能被孩子们的读书声“欺骗”了,因为课堂上的琅琅书声都是会的孩子读出来的,不会的或者是没有很好掌握的孩子,他们通常都不敢读出来,因而在反馈班级孩子的拼音学习效果时,通常最好的办法就是默写。利用课外的一些时间,说几个词语,让孩子自己动手写一写,再收上来看一看,改一改,就能发现孩子们的不足。在默写的时候,也建议一次性不要默写的太多,最多默写十个,而且最好都是书上的最基本的内容,一方面一年级的孩子刚学拼音,需要一定的激励,默写的太多,学生如果不会,很容易打击到孩子的自信心,另外一方面,孩子还处在拼音的入门阶段,这个时候给他们突然拔高,会让孩子心理产生对于拼音的畏惧感,不利于接下来语文课程的学习。所以建议教师在学完一课的拼音之后,多带着他们默写默写,在根据反馈,课堂上带着他们多多练习,最后我们肯定能把这块难啃的“大骨头”攻克下来。
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适当的使用一些教具,但是不能频繁的使用的太多,不然会使得课堂的教学适得其反的。在这一点上我是深有体会的。在拼音学习的后期尤其到了学习复韵母的阶段,本来学习难度就加大了,而且孩子一直接触拼音,也感觉比较枯燥,为了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我基本上每节课都会做道具,从最初的一张一张的小卡片,到跟书上相似的花朵,我发现,刚开始的效果还是挺好的,孩子们的目光都能被我吸引,课堂上都能跟着我走并且回答问题也变得很积极,但是后来慢慢的,我发现孩子又变成了之前的状态,而且课堂有点散漫,孩子会趁着我转过身子去贴教具的过程中说话,乱动;大量的拼音卡片的制作让我筋疲力尽,在上课的时候也会让我手忙脚乱,因为卡片太多了,贴在黑板上需要时间,从黑板上拿下来需要时间,带着他们玩游戏抽卡片让他们读也浪费时间,最重要的会使课堂很散乱,老师也是人,不具有三头六臂,通常都是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顾得上卡片了,自然就顾不上孩子了,所以会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因而在教学中,教具很重要,适量的教具使用其实更加的重要。
我们通常都把“读写”放在一起,但实际上,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这两者是要分开的。拼音学到这一阶段,其实很多孩子都可以很流畅的把音节拼读出来,有的接受的快的孩子甚至可以直接读出音节,省掉拼读这一过程,正当我为了这一现象高兴之时,我的孩子们又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我发现再给他们默写的时候,他们的拼音都写的惨不忍睹,在给他们订正的时候,我惊奇的发现,拿了书给他们看,他们其实都是会读的,但是一到自己写,就会写错,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对拼音掌握的不熟练造成的,当然这里面也有我自己的原因,平时一直教孩子怎么去拼音节,但从来没有去教孩子怎么样把一个音节拆开来,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不仅教孩子们把音节一个一个合起来,还通过创设故事,潜移默化的教孩子把一个拼音拆开来。现在虽然没有取得很大的效果,但是孩子的默写情况有了小范围的提高。
拼音虽然对于孩子只是认识汉字的工具,虽然考试的时候不占大量的笔墨和分数,但是它是学习汉字的基础,只有打好了基础,才能更好地学习好我们的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