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书读得比较杂,效率也极低,可能与世界杯有关,也和假期综合症有关,调服心性谈何容易。不被外部世界牵引着走,至今仍沦为一句口号。没办法,吾乃一凡人,超凡入圣仅是一份向往,更多的只能作为装模作样指点他人的谈资。
近来的作业被各种借口和烦恼一拖再拖,两日一作、三日一作,甚至多日不动笔,究其原因无外乎一个字:烦。当然也未必说有多大的烦恼,充其量亦不过是一些鸡毛蒜皮之事,心总不得安定。十多日来字数码了不少,却总是半途而废,写不下去,好几篇半成品被废置在“回收站”里不得见天日。今日重启电脑,欲恢复“回收站”中的某一篇,稍事修剪拾掇一番,也算不白费之前的心血。但左瞧右瞧还是作罢,虽觉其中若干文字有可取之处,亦不乏逗人捧腹的段子,可为了一朵花,让我徒耗一片森林之力,想想还是算了。
写不下去还有一个原因,书看多了总觉得自己写的是一堆垃圾,羞愧之下,屡屡不敢提笔。很多时候想等把所有的书看完了再慢慢写,就如练毛笔字,等我何时练好了再写作品。但也明知这一等,大半辈子就过去了。思来想去,无非就是那一点所谓的分别心在作祟,怕丢不起那张老脸。于是乎咬文嚼字,构思主题,编排结构,无不将自己等同于一个大作家,非要写出个发人深省的妙文,才显出自己是读过书之人。
今日翻阅周作人的几篇短文,时人戏称其为“文抄公”,有点像读书笔记或者文章摘要,通篇一大抄,然后略加点评,便成了一篇文章。此等文章本不以为然,但细看之下,吓得我一身冷汗。即使是“文抄”,这个周作人也是“抄”得极广,所涉典籍、人物多不胜数,而且我几乎都没看过,甚至不知道有这样一本书、这样一个人的存在,更不用说这些书、这些人都有哪些见地、论述。如此“文抄公”,绝非现代人所能企及。
又看沈从文,被誉为现代短篇小说之父。初看亦觉很是乏味,小故事,小情节,很多时候就是一平平无奇的日常小事,更无什么“大意义”。好像他自顾自地写,写成什么就是什么,如果读者读完了还不知道到底写的是什么,可能就正和他意。我大概已经读了三四本,虽有如《龙珠》《边城》《萧萧》《八骏图》一些记忆深刻的篇作,但绝大多数犹如过眼云烟,不甚了了。但说来也怪,那些不甚了了的文字竟然有一种了了于胸的意境。细细回味,皆因沈从文将那个时代背景、那一方水土、那一群人都写得如此细腻,如此鲜活。跟随其文字,就如进入那一方小城、一片乡土、一段历史,而无需问为什么。
为什么问得多了,可能正是人类烦恼的根源。周作人不这样,他只负责“抄”。沈从文不这样,他只负责写。或许这才是读书的应有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