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病毒与呼吸》,副标题是“从肺的进化起源到呼吸的治愈力量”
英国著名生理学家、血液循环理论的提出者威廉·哈维曾说过:“生命和呼吸是相辅相成的。不存在不呼吸的生命体,也不存在有呼吸的非生命体。”可以这么理解,在哈维看来,呼吸和生命是同义词,这种观点和我们的一般认知也高度吻合:婴儿在母亲子宫外的第一次呼吸和啼哭,代表着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当一位老人呼出他的最后一口气后,意味着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而承担呼吸这一重要职责的,就是肺。
其实相比于其他器官,肺的受关注程度也许要小得多。心脏被视为情感的化身,在文学艺术中出尽了风头;大脑是思想的产生地,被人类看作自己最与众不同的地方;相比之下,虽然我们一刻也离不开肺,但一般只有在呼吸出了问题时,才会注意到这个默默无闻的器官。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轻视肺的重要性。肺是连接人体与环境的桥梁,我们正是在通过肺来获取生命所需的活力。人平均每分钟要呼吸14次,每次呼吸的空气量平均为500毫升,这样算下来,肺部每天要呼吸高达10080升的空气,实在是劳苦功高。同时,肺还是事关人体健康的重要门户,它时刻都处在抵御外部威胁的第一线,如果肺部受到伤害,那我们的健康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第一部分:肺的起源、构造和功能
一个人不喝水不吃饭也能存活数日,但如果不让他呼吸,那用不了几分钟就会有生命危险。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性无需强调,肺是呼吸的器官,对我们的意义自然也就不言而喻。
可是人为什么要呼吸呢?其实呼吸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空气中的氧气。生命要想运转,需要源源不断的能量,葡萄糖是生物的主要供能物质,但细胞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就像汽车不能直接加注从地底下开采出的石油一样,它得先加工成汽油才能当作汽车燃料。类似地,细胞需要通过呼吸作用,把葡萄糖转化成一种名叫三磷酸腺苷的化学物质,才能供自己使用。
呼吸作用分两种,分别是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顾名思义,无氧呼吸不需要氧气的参与,看似省事儿,但效率特别低,每个葡萄糖分子只能转化出2个三磷酸腺苷,实在是少得可怜。相比之下,有氧呼吸需要氧气的参与,此时每个葡萄糖分子能制造出36个三磷酸腺苷,效率明显大幅提升。有了这些额外的能量,生物体才能长得更大、跳得更高、跑得更快。正因如此,我们才离不开氧气,才需要通过呼吸来获得空气中的氧气。
要想呼吸,身体就得有相应的器官。对于脊椎动物来说,最早演化出的呼吸器官是鱼类身上的鳃,鳃可以在水流动的同时进行氧气交换,它的出现大幅提升了鱼类从水中获得氧气的能力。但鳃的最大局限在于,它只能在水中呼吸,而不能在空气中呼吸,所以用鳃呼吸的鱼类就没法走上陆地生存。
这时就要说到肺的起源了。今天在陆地上生存的脊椎动物,主要包括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这几大类,它们都拥有肺部,也都有一个共同祖先,这个祖先就是演化出了肺部结构的一批原始鱼类。这些原始鱼类的肺,最初由它们的鱼鳔演变而来,后来性能不断改善,成为今天人类身体里高效的呼吸器官。
每个人都有肺,那肺是如何工作的呢?原理并不复杂。肺进行一次呼吸的起点,要从大脑的脑干发出信号开始算起,信号通过神经传递给一系列肌肉,其中最大最主要的肌肉是横膈肌。每接收到一个信号,横膈肌就向下收缩一次,并带动胸腔和肺一起运动。这就在气管和肺的内部产生了负压,从而让空气涌入。从口鼻进入人体的空气,先通过喉咙、声带进入气管,再依次进入逐渐分叉的支气管和细支气管,最终到达细支气管的末端,那些叫作肺泡的部分。
氧气在肺泡里会自发地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到达相邻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里的红细胞会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从暗红色变成鲜红色,接着再携带氧气供给全身细胞。在肺泡完成气体交换过程后,富含二氧化碳的气体就会沿着刚才的道路反向排出体外。吸入富含氧气的空气,排出富含二氧化碳的气体,一吸一呼,一次呼吸过程就完成了。
肺的基本工作原理并不复杂,但构造非常精妙,正是在多种专门细胞的协调配合下,肺才能完美履行自己的职责。
肺泡部分主要有两种细胞,分别是Ⅰ型肺泡细胞和Ⅱ型肺泡细胞。Ⅰ型肺泡细胞的结构又薄又长,可以方便气体的扩散和交换,它的数量占肺泡内壁细胞数量的95%。Ⅱ型肺泡细胞的体形比较小,呈立方体,可以分泌肺扩张和收缩时用来润滑的表面活性剂,同时Ⅱ型肺泡细胞还具有分化的潜力,能在肺受到损伤后转化成Ⅰ型肺泡细胞。
肺泡和毛细血管之间的区域,分布着成纤维细胞,它可以制造胶原蛋白,起到结合肺泡和毛细血管的作用。不过胶原蛋白同时也是肺纤维化的罪魁祸首。
肺部在呼吸的同时,还得时刻抵御外来入侵,及时清除不小心吸入的灰尘、细菌和病毒等有害物质。因此在气管网络中,除了构成气管基本结构的气道基底细胞外,还分布着杯状细胞和纤毛细胞。杯状细胞的功能是分泌黏液,通过黏液来捕捉入侵的微小异物;而纤毛细胞则可以通过顶部细小绒毛的摆动,来把沾满黏液的入侵者驱赶出去。
获得氧气和抵御入侵是肺的两大基本功能,不过除此以外,肺还有另外一些功能值得一提,比如可以通过改善呼吸来治疗疾病。一些传统文化中早就有的认识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证实。有研究发现,深呼吸可以激活人体的副交感神经系统,从而起到镇定呼吸和心率、通畅胃血管、帮助胃部休息和消化的作用。研究显示,适当呼吸训练可有效控制哮喘患者的病情,降低他们的焦虑和抑郁程度。
研究还表明,适当的呼吸训练可以让人体打开更多的抗炎基因、关闭促炎基因,影响调节能量代谢的基因和分泌胰岛素的基因,甚至会影响掌控人类寿命长短的DNA端粒长度。可以说,肺的功能远比我们想象得强大,它是事关人体健康的核心要素。
第二部分:威胁肺部健康的因素
亿万年以来,肺一直在保护着生命呼吸的顺畅。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肺部正在遭受越来越多的威胁,各种肺部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这让人难以忽视。都有哪些危险因素在威胁着肺部健康?
在所有危险因素中,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最难以忽视。肺虽然深埋在胸腔内部,但因为它承担着气体交换的职责,所以肺实际上时刻都在与空气中的病原体做着斗争。流感、新冠病毒感染、麻疹和肺结核等肺部疾病,都是细菌或病毒通过呼吸道进入肺部后引发的。
以肺结核为例,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肺结核造成的死亡人数远超其他所有传染病。有数据显示,仅在过去的200年时间里,就累计有超过10亿人死于肺结核。直到今天,全球范围内每年仍有100多万人因肺结核失去生命,而且还有约20亿人处于肺结核的潜伏阶段,随时有可能发作。
肺结核的病原体是结核杆菌,这种细菌的增殖速度很慢,一般细菌可能每3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但结核杆菌分裂一次则需要16到20小时。既然分裂得这么慢,按理来说,结核杆菌进入肺部后应该很快就会被免疫细胞清除,但实际情况是,结核杆菌引起的轻微早期感染,虽然能很快被免疫细胞控制住,但结核杆菌本身很难被清除彻底。残余的结核杆菌能在人体内潜伏几年甚至几十年,当人变老或者免疫系统因为其他原因变弱时,结核杆菌就会死灰复燃,引发新的致命感染。
肺因为承担着特殊的生理功能,所以一直都暴露在各种病原体的威胁之下,这些病原体既包括结核杆菌等细菌,也包括以新冠病毒为代表的各种病毒。可以说,面对空气中病原体的威胁,是肺终其一生的宿命。
不过,并不是所有肺部疾病都得怪细菌、病毒,有时不当的医疗措施也会威胁肺部健康。还是以肺结核为例,抗生素是细菌类疾病的特效药,所以自然也是治疗肺结核的首选药物,不过要想治愈肺结核,抗生素的服药疗程特别长。举个例子,由链球菌引起的细菌性肺炎,典型疗程是5到7天,而且通常只需要一种药物,但肺结核的典型疗程长达6到9个月,而且需要多种药物并用。如果服药时间不够长,或使用的抗生素种类不够,就很容易让结核杆菌产生耐药性。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因为不当使用抗生素,如今多重耐药性菌株已经在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和俄罗斯等国泛滥,这些结核杆菌能抵抗多种抗生素,由它们引起的肺结核更难治愈。因此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能让医疗措施产生本不应该有的负面影响。
很多肺部疾病都由外界的病原体引发,但也有一些发端于人体内部,比如人体免疫系统的失调就是引发哮喘的罪魁祸首。哮喘本质上是一种集中在肺部的过敏反应。有些过敏反应是可见的,比如皮肤接触到有毒的藤蔓时,免疫系统就会被激活,皮肤可能出现肿胀瘙痒的症状。哮喘的基本原理也差不多,只不过它发生在肺部的支气管里,当气管因过敏而肿胀时,人就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致命。
如果说病原体和自身免疫疾病都属于很难避免的威胁,那吸烟则纯属人们故意给自己制造的威胁。烟草有镇定和放松的作用,所以很受烟民的喜爱,当人吸入一口烟后,烟雾会通过气管抵达肺泡,烟雾里的尼古丁会进入毛细血管,然后沿着血管网络抵达大脑,让人产生快感。大脑中的腹侧被盖区与尼古丁有比较强的结合力,一旦适应了尼古丁,大脑就喜欢保持其水平不变,所以吸烟者一天里需要不断吸烟才能满足大脑的需求,这就是吸烟成瘾的基本原理。
但问题是,尼古丁本身的毒性很强,而且烟雾中除了尼古丁以外,还有大量有毒物质,比如苯、镉、砷、丙酮、甲苯、丁烷等等,随便拿出来一种都是毒药或致癌物。在这些有毒物质的摧残下,人的肺部组织会出现一系列变化。
首先产生的变化是气管发炎,气管中的杯状细胞会分泌大量黏液,以应对炎症,所以很多吸烟者会出现多痰的症状。接着肺部细胞会大量死亡,对于气道基底细胞来说,它的大量死亡会导致整个气管出现老化,逐渐失去张力、变得松弛,人在呼气时松弛的气管会变瘪,把氧气和二氧化碳困在肺里,于是呼吸会变得困难。在更深处的肺泡里,Ⅰ型肺泡细胞和Ⅱ型肺泡细胞也会纷纷死亡,肺泡会变得大而薄,内部产生空腔并逐渐扩张,最终形成无法进行气体交换的空洞,让肺部功能严重受损。可以说,吸烟对肺的危害是全方位的,所以为了保护自己的肺,烟民朋友们还是尽早戒烟吧。
吸烟会影响烟民和他们身边的亲友,但空气污染则会影响社会中的所有人。根据统计,世界上91%的人口都暴露在质量不达标的空气中。平均每年空气污染都会导致650万人过早死亡,其中90%以上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死亡人群尤以5岁以下的儿童和60岁以上的老人为主。
那空气污染是如何威胁肺部的呢?在所有空气污染物中,危害最大的当属颗粒物。颗粒物可分为PM10、PM2.5和更小的超细颗粒物,PM10是指空气中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PM2.5是指空气中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超细颗粒物的粒径则小于0.1微米。PM2.5和超细颗粒物的主要危害在于它们足够小,小到可以穿过气管中的层层防御,抵达并最终滞留在肺部深处,对肺部产生长期危害。
PM2.5的一个主要来源是未充分燃烧的碳,燃烧劣质燃煤很容易释放大量的PM2.5。在1952年的英国伦敦,就曾出现过一场杀人大雾,大量燃烧煤炭产生的肮脏雾霾,在特殊天气的影响下笼罩伦敦城数日,极大地危害了市民健康,共夺走了约12000人的生命。在这场悲剧中,以PM2.5为代表的空气污染物就是罪魁祸首。
还有一些特殊的职业场景,也会给肺部带来威胁。比如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很多参与救援行动的清理人员没有按规定佩戴口罩,从而吸入了废墟中的大量有毒物质,包括石棉、汞、铅和镉,后来,这些救援人员患上肺炎、哮喘、肺纤维化和癌症等疾病的概率大幅上升。比如有研究显示,9·11事件之前,在世贸中心工作人员的哮喘发病率是2.9%,而事件发生9年后,哮喘的发病率则达到了惊人的27.6%。
第三部分:肺部疾病治疗的困难与进展
肺时刻都在受到各类危险因素的威胁,在当今时代,肺部健康愈发成为值得每个人重视的议题。那既然如此,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肺部疾病有了有效的防治手段。比如抗生素是治疗大多数肺结核的有效药物,接种疫苗是预防病毒侵染肺部的有效手段。可以说,由病原体导致的肺部疾病,目前大多可防可治,相比之下,对肺部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而目前又缺乏足够医疗手段的疾病,当属肺纤维化和肺癌。
肺纤维化。顾名思义,这是一种正常肺部组织逐渐被替换为纤维组织的过程,发病后,肺部会变得像石头一样坚硬,因为纤维组织没法进行气体交换,所以肺部一旦发生纤维化,呼吸机能就会大幅降低。更可怕的是,纤维化是永久性的,一旦出现就不可逆转。肺纤维化的成因有很多,包括环境污染、特定药物、病原体感染等,但大多数情况下原因不明,这类无法归因的肺纤维化被称为特发性肺纤维化。作者指出,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治疗成功率极低,预期寿命很短,患者的四年存活率只有50%,而且直到现在,都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预期寿命。
那治疗肺纤维化的前路到底在哪里呢?我们刚才说过,肺泡由Ⅰ型肺泡细胞和Ⅱ型肺泡细胞组成,Ⅰ型肺泡细胞是气体交换的主力,Ⅱ型肺泡细胞可以分泌肺部润滑剂,并且在需要时转化成Ⅰ型肺泡细胞。目前的研究表明,Ⅱ型肺泡细胞的大量死亡是诱发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主要原因,而Ⅱ型肺泡细胞又和成纤维细胞密切相关,一旦缺失,就会促使成纤维细胞产生更多胶原蛋白,从而形成纤维化。因此,治疗肺纤维化的目标就是保护Ⅱ型肺泡细胞免于死亡,或防止成纤维细胞产生过多胶原蛋白。
正是在这些思路的指导下,近些年来,人们在延缓肺纤维化病情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两款抗纤维化药物显示出了轻微但真实的疗效,它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成纤维细胞积累胶原蛋白,虽然这两款药的价格昂贵、效果有限,但这仍是人类在抗击肺纤维化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除肺纤维化以外,肺癌是另一种严重的肺部疾病。其实直到20世纪初,肺癌都属于罕见病,可如今每年死于肺癌的人数,比紧随其后的三种最致命癌症的死亡人数加起来还要多。以美国为例,每年约有16万人死于肺癌,这个数字远远超过死于乳腺癌的4万和死于前列腺癌的2.8万。
肺癌非常狡猾,它的癌细胞分裂和生长速度极快,以至于80%的肺癌患者来看医生时,都已经到了晚期阶段,而且半数以上的肺癌患者都会发生癌症转移。就算是新诊断出的肺癌患者,五年平均存活率也只有18%,相比之下,乳腺癌的这一数字是90%,直肠癌是65%。就算是可以进行手术的早期肺癌患者,5年存活率也只有56%左右。那面对这么一个生命杀手,我们又有什么治疗手段呢?
肺癌的致病因素有很多,有些人患上肺癌的主要原因是吸烟,有些人则是基因问题。对于大约4%的肺癌患者来说,他们身体里存在两种特殊的突变,分别是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基因和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蛋白,我们不用弄明白这两个术语到底是什么意思,只需要知道,这两个突变就像这些种类的肺癌的总开关,只要存在这两种突变,就可以用药物关闭这两个开关,让肺癌细胞停止分裂,从而有效治疗癌症。
在这个思路的指引下,科学家们已经研发出了针对这4%的肺癌患者的靶向药物,效果明显。至于剩下96%的肺癌患者,目前的努力方向是进一步研究其他基因突变,看是否也有类似情况,并研发出相应靶向药物。同时,一种名为派姆单抗的新药也在美国获批上市。派姆单抗是一种单克隆抗体药物,它的工作机制是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它可以附着并激活免疫细胞,让其高效攻击癌细胞。有研究表明,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来说,接受派姆单抗治疗后的一年存活率为70%,而接受普通治疗的一年存活率只有50%。
当然,如果其他治疗手段都无效,其实还有最后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肺移植,这也是肺纤维化和肺癌患者最后的生存希望。和其他器官移植手术相比,肺移植手术的难度系数相当大,成功时间也相当晚。第一例成功的肾脏移植手术出现在1964年,第一例成功的肝脏移植手术出现在1967年。相比之下,虽然人们在1963年就开始尝试进行肺移植,但直到20年之后的1983年,才终于获得了首次成功,其间失败的次数高达43次。
肺移植为什么这么困难呢?首先,肺必须不断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所以肺移植患者很容易出现感染和免疫排斥反应。另外,肺移植还需要完成三处手术连接,分别是与负责肺部血液进出的肺动脉和肺静脉的连接,以及气管的连接,而在早期尝试中,与气管的连接很容易出现缝合不当的问题。后来,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附属医院的乔尔·库珀医生选择了当时发现的新药——环孢霉素,作为抑制免疫反应的免疫抑制剂,并且开发了新的气管缝合技术,才终于实施了史上第一例成功的肺移植手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如今肺移植手术的平均存活率在逐渐上升,但仍比不上肝脏或肾脏移植手术的生存率。这是因为肺移植手术后,容易出现慢性排斥反应,与移植后较快出现的急性排斥反应不同,慢性排斥反应一般发生在手术一年以后,它会导致肺部形成瘢痕,肺功能退化。所以有调查显示,如果有可能的话,高达92%的肺移植接受者都愿意再做一次移植。这就加剧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供体肺器官供不应求。
且不说自愿捐献器官的人数有限,就算是签署了器官捐赠协议的捐赠者,他们的肺也不一定能用得上。因为肺非常脆弱,容易受损,所以目前从捐赠者那里获得的肺,只有约20%可以使用,远低于其他器官的回收率。
要想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未来的努力方向应该还是器官再生技术。简单来说就是提取人的体细胞,然后将其诱导成为具有强大发育潜能的干细胞,再用这些干细胞分化出所需要的肺部细胞,从而治疗肺部疾病。目前已经有科学家成功通过人的血细胞,培养出了Ⅱ型肺泡细胞,虽然距离临床应用还有很长距离,但一旦相关技术取得突破,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生命离不开氧气,因此呼吸器官必不可少,我们的肺部起源于原始鱼类的鱼鳔,它通过气管网络和肺泡的配合完成气体交换。获得氧气和抵御入侵是肺部的两大基本功能,但同时,肺部也可以通过改善呼吸的方式来治疗疾病,提升我们的健康水平。可以说,肺是事关人体健康的核心要素。
肺时刻都在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所以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对肺部的威胁最为直接,同时不当的医疗措施,比如不按规定服用抗生素,也可能加剧病原体对肺的威胁。人体免疫系统的失调,可能导致哮喘等肺部疾病,而吸烟、空气污染和特殊行业等因素,同样会危害肺部健康。
在治疗肺部疾病方面,肺纤维化一旦发生就不可逆转,而且往往原因不明,治疗难度很大,目前已有两款针对肺纤维化的药物上市,这是人们在对抗这种疾病时迈出的一大步。肺癌是生命杀手,一旦确诊,患者的平均寿命往往很短,目前有针对特定基因的靶向药物和单克隆抗体药物上市,也有一定效果。肺移植是很多肺病患者最后的希望,但手术难度很大,成功率较低,肺供体也不易获得,器官再生技术或许才是真正的未来。
保护好自己的肺,是每个人对自己健康做的基本工作。虽然医学技术仍有待发展,但在其他很多方面,我们都有可以努力的地方。比如在空气治理层面上,近些年来我国空气污染治理工作成效显著,肺部健康的大环境正在持续向好。在能源结构层面上,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我们个人来说,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吸烟,同时规劝身边的亲友不吸烟,都是我们能力范围内的有效手段;经常接触粉尘的高危行业工作者和医护人员,严格按照规定佩戴口罩,也是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应有之义。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我们的呼吸终将变得持久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