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钱方断酒,临老始看经。点塔七层,不如暗处一灯。堂上二老是活佛,何用灵山朝世尊。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
无钱方断酒,临老始看经。这里我理解酒是不太好的东西,而经是好东西。大意是说人不断地饮酒,挥霍钱财,直到没钱了才不买,这里的不买也不是心甘情愿的,而是迫不得已。其实挥霍钱财并不是特别可怕的,更可怕的是挥霍了时间,没有趁着精力足的时候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当然了,这可能是因为本身就不喜欢看“经”,那倒不是特别可惜。“经”这个东西,不是自己想看的时候,有什么必要逼着去看呢?
点塔七层,不如暗处一灯。字面意思清晰明了。比喻的是人有多大能力并不是关键,关键是把能力用到了最需要他的地方。就像是把一座塔七层都置办的灯火通明,最多能给远处的人当个指示灯,有点灯塔的作用。而尚且有很多黑暗之处,一点亮都没有,哪怕一盏灯都能带来质的变化,让路人心里踏实许多。我想起一个故事,有个胡同口的老大爷开小卖店的,每天都开到很晚,倒不是因为买东西的人多,而是他每次都等到胡同里的学生下自习回家,因为小卖部门口自安了个路灯,让整个胡同亮了许多。
堂上二老,指的是父母了。为啥说他们是活佛呢?这得从咱们为什么要拜佛说起。不管具体是啥,总是有所求。不管是求名还是求利,最终还是得靠从父母那里学到的东西吧。有人说为啥是从父母那里学的呢?毕竟上学之后,还有之后在社会上打拼,会学到很多很多父母不知道的知识。这没错,但是这些都是锦上添花的了,最根本的东西都是在学龄前学会的吧。那作为最初的老师,父母的作用不言而喻,这里只是说那个时间段父母接触时间长的概率大些,也有很多朋友从小不是跟父母成长起来的,那这个时间跟随谁,那个人的言行举止必然会对没什么判别能力的孩子有很强的引导作用。这也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吧。当时,我比较赞同一个说法,就是一个人如果二十岁之后还在怪原生家庭对自己的负面影响,那就有点推脱责任了。为啥非得是二十呢?这个当时就是大致一说,这个“二十”指的是人具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的时间,有的人早些,有的人晚些,有的人晚到入土也没有具备这种能力。从某个角度上来说,原生家庭,这里包括父母以及其他任何伴随自己长大的人和关系,都可以算得上是自己的“活佛”,至于引导到何方,不得而知。
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作为无神论者,不相信世界上有神存在。但是,我相信有具有相应能力的人存在,他们所能发挥的作用,与人们常识中地神所发挥的作用别无二致。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就是神。但是明面上可不能这么说,为啥呢?因为有道德高地,但是凡有自己思维能力的人,都可以理解的,不管我们是不是把他们称作为神,但是他们真的做到了那些事情。当然了,关于举头三尺有神明中的神明,不是这些人。那是谁呢?是所有与之相关的人,也许就是一个看上去无足轻重的人,但是冥冥中他却有了决定其他人命运的机会。当然了,从根本上来说,这里的“他人”的命运还是起源于自己的“瞒昧”,导致了自己不太满意的结果。正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当然了,影子会斜,“鬼”也会叫门,只是自己不怕而已,不怕归不怕,它们还是可怕的。
但存三寸土,留与子孙耕。今天我也同时学到了一个知识。三寸地,指的是人心,这里应该更明确地指的是善心。将自己的善心传递给子孙后代,一代代的传下去,这就是所谓的“留与子孙耕”,虽然有些时候会出现“人善被人欺”的情况,但是我还是相信公道在人心的。虽然,我不认可迟到的正义等同于即时的正义,但总有些遗憾,让我认为那就是自然而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