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荣强
【老子·第七十八章】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宇宙自然万物中,老子最津津乐道的是“水”,为什么老子喜欢用“水”来说道呢?因为“道可道,非常道”。
道这个东西很抽象,很难讲得清楚,他只好借物论道。他发现“水几于道”,意思就是说“水是最接近于道”的,所以他以水喻道。
水无思想、无原则、也无主见,柔性、柔弱,也无力,时时被动、处处被动,似乎永远没有主动,也没有什么用处。
本章里,老子又借水的特点来讲“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天下万物之中,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的。然而,对付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为什么柔弱的水又是如此强大呢?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改变它。
这个理由不好理解。“以其无以易之”——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改变它,这句话究竟什么意思呢?
柔弱者不是容易被人欺负、征服、蹂躏和压榨吗?这些不正是被人所改变吗?怎么老子却说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改变它?
我的理解是,因为水是最柔弱的。
水存在的形态,可以说是一种彻底“摆烂”的状态,你不给它一个容器的话,它就处于彻底的放任状态,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给水一个容器装起来,把它扶持住。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水的彻底摆烂状态是谁也无法改变的。
接着,老子讲了一个现实问题:“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个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天下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很遗憾却没有人能实行。
最后,老子引用圣人的话来告诫世人:“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圣人说:能为国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能为国受难的,就是天下之王。
“正言若反”这四个字怎么理解呢?意思是:这些正面肯定的话,听起来好像反话一样,有点烧脑,不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