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有幸参加了《悦然说.第二届新家庭教育微论坛》,作为主题分享嘉宾之一,我很荣幸,也很忐忑,为此还认真地准备了讲稿和PPT。
由于缺乏演讲经验,自认为讲演效果不如预期,但之后从家长反馈中,了解到听众对我的分享内容还是认可的,对此我深受鼓舞。分享内容是我对家庭教育的一些思考,在我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也有取得良效,故而将讲稿内容发布出来。感谢大家的支持!
两个月前,我还是个实打实的社恐,能在这段时间里发布21篇原创文章,完成2次主题分享,已经竭尽所能了。同时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很好,说明还有上升空间。
讲稿内容如下:
各位优秀的父母,下午好!
我是公众号“成长实验室 废材宝妈”的主理人,在今天的分享嘉宾里,我的个人介绍应该是最简洁的。我先生和我说要绽放不要太内敛,其实是在数据结果上,我真没什么可以展示的,所以没办法,只好内敛了。
我现在的身份,除了本人公众号主理人之外,暂无其他头衔,顶多就是一个家庭教育践行者,因为我有6年的全职宝妈经历。
3月3日,我写了6年来的第一篇文章,然后我的人生开始翻天覆地。可以这么说,我的第二生命是从这篇文章开始的。
刚开始是写,进而思,思虑受阻时,开始读书,也就是正念先生说的“输出倒逼输入”。有些事情,不去做,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的能量和潜力。
开始阅读写作后,有人关注我,加我微信,于是,就这样开始了零星的社交,和经验的交换。在这种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6年的宝妈生涯,虽然是职业生涯中的一段留白,但却是我终生成长道路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今天我分享的主题:找回神性
我们拥有无与伦比的智慧大脑,让我们处于食物链顶端,这是一件既有欢喜亦有忧的事情。
大脑是理性的代表,可以解释复杂的道理,进行缜密的逻辑思维。可是,大脑再聪明也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比如家庭教育的问题。
教育孩子这件事,其关键不在于动脑筋,而在于走心,也就是说要放在情感的土壤里。注意这里的关键词是“情感”,父母们,请不要做一个“莫得感情的杀手”(笑)。
和理性比起来,情感更为真实,更能体现人的本性。人类自由的缺失,是因为奴役关系的形成,使得人与人之间形成巨大的依赖性。人类社会的不平等也起源于此,这种不平等体现为财富的增多、智慧的提升、情感的丰富。
哪怕是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也没能逃离这种不平等。也就是说,孩子一开始就处于不平等的关系里。因为在绝大多数父母的认知里,是“我创造了这个孩子,我是孩子的造物主。”
很多父母,在事业上做得很成功,但在孩子教育一事上多少或有挫败,可见“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做的职业。
孩子的教育,有没有方法呢?当然有,上网输入关键词,你会搜到大量有建设性的“育儿操作方法”,可是,操作方法有用吗?当然有用,但也有限。操作方法的前提一定是“道”正不正,如果道不正,所有方法也只能止于术。所以,我们要做的是从根上入手。
各位,有没有想过,孩子,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物。
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我觉得不仅仅是老师,我们的孩子还是大师(语言大师,艺术大师);我们的孩子不仅是大师,还是大侠,刚才就看到一位穿披风的大侠(笑);我们的孩子不仅是大侠,还是佛,你家里现在就有一尊佛,或两尊三尊。不得了,都是有福之人。
为什么我说孩子是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与佛身上的几个共性:慈悲、包容、爱。
你们发现了吗,这些特质在孩子身上都有。
我的孩子果果,两岁多的时候和我一起看《熊的故事》,当看到小熊被美洲豹追捕时,他哭着和我说“妈妈,小熊太可怜了”,有的孩子看到鹌鹑和鸡蛋不忍心吃,他说那是鸡宝宝。这是慈悲。
有的孩子被妈妈批评了,他真的会记恨吗?他不仅没有记恨,还会抱着妈妈说“我爱你”,这是包容,越小的孩子越包容。
我记得果果两个月大的时候,每天早上醒来第一个表情是对着我笑,像极了天使。孩子永远是主动伸出手臂要抱抱你的人,这是毫无杂质的爱。
孩子真正想从父母身上得到的,是爱和陪伴。你给他爱,他将来才有爱的能力,你陪伴孩子,他才有追求自由的勇气。很多长大了不断向父母索取物质的孩子,都是在索取爱的补偿。
所以,孩子是佛,他们是爱的化身。刚出生的孩子,最接近自然属性,也是最具备神性的时候。
我们曾经也是孩子,所以我们生来就是有神性的,只是我们在所谓的“按时长大、提前懂事”的人生道路上,慢慢地活成了一个人样,慢慢地越来越不像自己,越来越找不到自己。
孩子是脆弱的,作为父母,我们能保护孩子,帮助孩子。在我们的保护下,可以让孩子免于死亡和意外,但不代表我们是孩子的救世主,不代表我们在孩子成长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说句扎心的话,我们的高高在上,就是名副其实的以大欺小,我们要蹲下来,认真地听听孩子的心声。在家庭里,不要陷入权力之争,父母不要把权威看得太重。我们只需要给出爱和尊重,像尊重佛一样尊重孩子,像供养菩萨一样供养孩子,心怀虔诚。
很奇怪,很多成人,认为说爱是羞耻的,就像给路边的乞丐碗里放一个硬币,就像扶老奶奶过马路,就像扶起路边倒放的共享单车,在安排或呼吁下,他愿意去做,但内心会有种无法言说的不好意思。
孩子不会,越小的孩子越纯粹,他们往往是欢天喜地、一蹦三跳地去做这些事。
成人之所以感到羞愧,因为在社会体系里,已经很难看到纯粹的、无私的大爱了。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走了很远的路之后,开始反思自己的初心,我们发现,往往那些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人,那些归来仍是少年的人,更深受喜爱。
幸好我们本质上对初心仍然向往,这是好事,也是规律,人的一生就是出去,回来,再出去,再回来。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在人类文明发展道路上自取灭亡。
我们处于三维世界,从科学角度几乎不可能企及四维,甚至更高维度的世界,科学是向外探索,当探索到边界或极限时,就开始向内探索。科幻电影《星际穿越》、《地心引力》、《火星救援》,无一例外,都是在向外探索后完成对生命的回归。
感谢我们的孩子吧,他们的降生是对我们的救赎,他是来帮助我们找回神性,找回“人之初,性本善”的人,也是天神下凡来厉劫的。
我们也是来厉劫的,只不过是孩子的前辈,作为前辈,对晚辈的态度应该是关照,而不是为难。
我们现在的样子,很可能就是孩子未来的样子,所以要修正这条路,就要从父母自身做起,把对孩子的我执,扭转为对自己的执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现在的父母很容易陷入一种“英雄主义”,因为人人都说父母伟大,英雄都是用“伟大”这个词嘛,有些父母都被自己感动了,但是你给的未必是孩子想要的。伟大是孩子对父母的评价,但父母没必要陶醉在这种“英雄主义”里。爱不需要多伟大,只要平和地给予和无条件支持。
什么是“英雄主义”式父爱母爱,我能想到的是“父爱如山”、“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父爱如山”,是一动不动的父爱如山,还是压力山大的父爱如山?在美国自杀的张一得,令人痛心的不是他的父亲不爱他,而是父亲的爱太重了,压得他透不过气来。张一得的陨落,或许就是因为这沉重的“父爱如山”。
有人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这是一种夫妻责任不平衡,所导致的非良性的社会现象。女子还是做水比较好,水是包容的,也是有巨大能量的,不要做一堵坚固的墙,为孩子挡风挡雨,你确实能为孩子挡风挡雨,但过度保护,也会成为围困孩子身心的牢笼。
这样的父母很多,说是为孩子规划未来,怕孩子将来吃生活的苦,你真的能为孩子排除万难吗?每个人都会经历人生的苦难重重,包括孩子,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让自己成为孩子的苦难。
很多孩子进入职业生涯后,还要用后半生来疗愈他的童年,这还是坚强的孩子哦,顶不住的直接把命还给父母了。
有一次,我们书课研习社的能量早会上,有位妈妈说她一个朋友的孩子现在读大学,不知道该干嘛,无所事事,家长着急啊。不知道这位妈妈有没有反思,在孩子读大学之前,一直都是你们替孩子思考未来,不停地说,熬过高中就好了,考上大学就好了。可孩子上了大学了,没有高考时的紧张备考了,开始无所适从了。
但我想说太好了,他终于不受家人摆布了,终于可以停下来自己思考了。这种时候,真正无所适从的,其实是父母们,因为他们见不得孩子停下来。
如果这个家长一开始,就尊重并支持孩子的自由意志发展,思考未来这件事就轮不到父母。
父母只需要给孩子提供爱和能量,身体能量、精神能量,这种能量不是直截了当地灌输,而是影响。做好自己,影响孩子,最有效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
湖南卫视有个节目叫《变形记》,我不知道节目组是怎么定位这个节目的,但这个节目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父母。从收视率来看,这是个好节目,但从教育角度来看,用川建国的语气来说,就是“这真是一个糟糕的教育类节目。”
节目内容,就是把所谓的问题孩子,送到深山中的某个贫苦家庭去历练、体悟,想让孩子尝尝吃苦的味道,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不容易,让孩子珍惜父母创造的优质物质条件,让孩子不要“不识好歹”。可是,问题孩子回来没多久,很快又打回原形。
而对于那些贫苦家庭里的孩子,作为交换体验者,在问题孩子家体验了如天堂般的生活之后,又有什么意义?给孩子画了一个饼,然后又让他回到自己的灰色生活里。或许节目唯一的好处,就是能让更多爱心人士关注到贫苦家庭的孩子,有助于定向施善。
为什么问题孩子又会打回原形呢?因为他们把问题的核心放在孩子身上,发生易位的只是孩子。我认为真正的变形,应该是父母的变形,根本不需要把孩子送到深山里去,修行之地近在迟尺:家庭。
佛陀都知道改变不了世界,只能改变自己,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总想改变孩子,这叫不自量力。
改变自己是大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我以前也是神经病,现在通过阅读学习,已经觉醒,逐渐脱离了神经病的队伍。
书课研习社的价值,就是唤醒那些真正想要醒来的父母。用日拱一卒、每日精进、陪伴的方式帮助觉醒父母走出家庭教育的迷雾,带着父母来修行。
有人说,改变好难啊,学习好难啊,我要破茧,我要成蝶。没有的事,我的改变没有契机,只做了一个动作,就是行动。
然后,当我真的开始修行蜕变时,我发现学习是会上瘾的。在终生学习和成长这条路上,我们是可以义无反顾的,我们是可以成为瘾君子的。
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找到人生的意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上理想的生活,你的孩子将来也会。你把自己过好了,你的孩子将来也会。
总盯着孩子,迟早两看两相厌。有人说,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有的父母辅导孩子写作业,还给孩子戴头盔,就怕控制不住自己。一个孩子一盔一带,两个孩子二盔二带,不怕狗带(go die)吗(笑)?还有个爸爸把自己的手捆住,手捆住了,那脚不就有发挥的机会了吗(笑)?何苦啊,放过孩子,也放过自己,不要搞得两败俱伤。
天生我才必有用,接受孩子天生的差异,适性扬才,不能都争做白雪公主,小矮人也是很好的嘛。我们就给孩子浇浇水、施施肥,他将来到底是长成华盖参天的大树,还是爬山虎,还是狗尾巴草,一定能找到展示自己的舞台。据说狗尾巴草,是有药用价值的。
我之前回答了一个微友的问题:什么是最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氛围,简而言之:受伤了愿不愿意回来,休养后有没有勇气出去。家庭是孩子的心灵驿站,也是孩子的能量场。
各位父母,建议给自己的角色不要那么死板。我们不是什么家庭教育指导员、教练,除了土壤和榜样,今天我们再多一种身份:艺术家。亲子沟通艺术家、两性关系艺术家、情绪管理艺术家,反正都是艺术家。艺术家就要有艺术家的范,不按常理出牌嘛。
不用总在一个圈圈里钻死胡同,先跳出这个圈圈。定义为“艺术家”之后,事情也许就变得有趣了,一个专家搞不定的事情,或许被艺术家搞定了(笑)。
时间有限,我的分享算是一个抛砖引玉。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