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老师把投射性认同称为“自恋幻觉的ABC”:我做了A,你就得还以B,否则我就会使出C。C是威胁信息,这个威胁信息可能是威胁攻击对方或者威胁伤害自己,或者威胁攻击关系。
今天老师举的例子让我反思了之前的相处关系完全有几次符合投射性认同的情况。
例如有一次我烧菜的时候不小心被烫到,在我看来,我为男友做饭,被烫到之后,他应该紧张我,就像父母至少吹一下我那被烫的手。
可是男友觉得皮肤只是红了,并不是很严重,他说没有必要表现得那么夸张,觉得我表现都有点矫情了。
我心里想,没当你女朋友之前可不是这样的呀~~怎么突然变得那么不关心。总之现在看来,自己非常玻璃心。
我居然从这些小事就认定他并没有太喜欢我。
直到后来又有很多事情的发生,才知道他是对的。只是自己当时的判断标准太绝对了,竟然没有意识到…
比如说有一次约会的时候,他晚到很久,又没怎么解释,我特别生气,可是当时在街上又不好发脾气。
后来吃饭的时候,他认认真真的给我解释了一下为什么知道的原因,原来大巴车过来的时候堵车了,高速公路上有一些交通事故,他为了不让我担心,也就没多说。
而我想到的是:哼,他不够尊重我,迟到了也不道歉!…
我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拨开自己内在的逻辑,我想我会遇到那个更广阔的世界_
异地恋
异地的日子里,更加彰显了独立的好处。
告诉他,如果约我要提前预约。因为我非常的忙,各种各样的活动安排,也培养出他主动约我的习惯,他基本上每天会主动电话,有时候他忙没有给我打电话,我也表示理解。
见到他的时候就使劲依赖一下,给他以存在感,没见到他的时候,就给他以独立感。
虽然还没有达到“我是爱你的,你是自由的”那种境界,可我深深地知道,女性要有独立的经济以及独立的思想…
今日得到
1.投射性认同的游戏并不罕见,四种常见类型分别是权力的投射性认同、依赖的投射性认同、迎合的投射性认同和情欲的投射性认同。
2.严重陷在投射性认同中的人,都会执着地使用自己那一套逻辑。这套逻辑最初是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这是他们和父母等抚养者建立关系、亲近的方式。这深入骨髓,当他们想和别人靠近时,就会自动启动这一套逻辑。
3.每个成年人原生家庭的外在笼子不见了,但内在还有一个笼子,所以我们需要去认识它,从而逐渐破解自己的生命逻辑,最终走向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