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观察法
(一)观察法的分类
●非干预观察
a自然观察法:在自然情形下观察行为,研究者没有任何的干预。
b自然观察法的主要目的是描述正常发生的行为并检验变量间的关系。
c其优点之一是有助于建立实验研究结果的外部效度。
d观察法的使用:当伦理和道德上的考量导致无法进行实验控制时,自然观察就成为重要的研究策略。
●干预观察
为了观察效应,或许也为了去验证理论,科学家喜欢对自然进行干预。干预比非干预更能表现大多数心理学研究的特色。
当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中进行干预的时候,通常采用三种主要的观察方法∶参与性观察、结构化观察和现场实验。
a参与性观察:观察者扮演着双重角色,他们观察人的行为同时又积极参与到观察情境中去。其中无伪装的参与性观察常被用来了解群体文化和行为。而当研究者知道个体会因为被记录而改变行为时,通常使用伪装的参与性观察。
优点:参与性观察能让研究者观察到通常不能被直接进行科学观察的行为和情境。
缺点:有时可能会有失客观,或不适当地影响到所要记录的行为个体。
b结构化观察:使用干预技术对事件施加控制,但对事件进行控制和干预的程度小于现场实验。结构化观察法用于记录那些自然观察法难以观察的行为。临床和发展心理学家经常使用结构化观察法。
注意:当不同的观察或观察者没有严格遵循同样的观察程序,或没有控制重要的变量时,解释结构化观察就会出现问题。
c现场实验法:观察者在自然情境中操纵一个或多个自变量以确定它们对行为的影响。它代表了观察法中最极端的干预形式。现场实验与其他观察法的本质区别在于研究者在其中施加了更多的控制。
(二)行为记录及其分类
研究的目的决定研究者是对行为寻求全面的描述,还是只对选定的行为进行描述。而如何概括、分析和报告研究结果取决于最初对行为观察的记录。
●行为的定性记录:对行为做叙述性的书面记录、录音带和录像带都是比较好的定性记录形式。
a叙述性记录是对行为发生的原始形式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忠实再现。研究者对叙述性记录的数据进行分类和组织,以检验他们对行为的假设。
b叙述性记录的一般性原则:应当在行为观察过程中或在观察之后不久立即记录。
c观察者必须在接受严格训练后根据已有的标准记录行为。
●行为的定量测量:
a研究者为了描述具体的行为或事件,经常需要使用定量的测量,例如事件的频率或持续时间。
b行为的定量测量可以使用四种不同水平的测量量表;称名、顺序、等距和比率。
c常用来测量心理维度的等级量表常被当作等距量表来使用,尽管通常所做的是顺序测量。
d在自然环境中可以用电子设备记录行为,有时可以用寻呼机向被试发出信号,提示他们报告自己的行为(如在问卷调查中)。
(三)观察数据的分析
●观察法所得到的数据可以通过简化的过程加以概括。
●研究者依据特定的标准(例如,通过对行为进行分类)对行为进行编码,把叙述性记录中的数据量化。
●可以使用描述性测量(如频数、平均数和标准差)对数据加以概括。
(四)观察者信度
●观察者间信度指不同的独立观察者针对同一观察所做记录的一致性程度。
●提高观察者间信度可以采用明确界定所观察行为和事件、培训观察者和提供差异性反馈等手段。
●观察者间信度高有助于提高研究者对行为观察准确性(有效性)的信心。
●观察者间信度是通过计算一致性或相关的程度来评估的,它取决于如何测量和记录行为。
(五)对观察法的评价
●观察者的影响:
a存在的问题:如果个体知道他们正在被观察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反应性"),这样的行为将不再代表一般行为。被试可能会根据研究情境中的需求特征,引导他们的行为做出反应。
b解决方法:控制反应性的方法包括隐蔽(非反应性)测量、适应(习惯化、脱敏)和间接观察。研究者在试图控制被试反应性时必须考虑道德问题。
●观察者偏差:
a存在的问题:当观察者的偏见决定了选择哪些行为进行观察,当观察者的期望在确定和记录行为时导致了系统误差,这时,观察者偏差便产生了。当观察者知道研究结果的假设或以前的研究结果时,会产生期望效应。
b 解决方法:控制观察者偏差的第一步是承认它可能存在。可以通过不让观察者知道研究的目的和假设("盲")面减少观察者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