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品被翻拍,本身就是一件冒险的事,何况还是一部已经被翻拍多次的作品,每一部作品都能拿来比一比。我没过原著,也没看过之前的任何一部电影,就这部电影本身来讲,没你们说的那么糟啊。
《东方快车谋杀案》是一场群戏,涉及人物较多,要在2个小时内让观众记住这些人并且理解发生了什么事,本身是不容易的,何况还是悬疑片,要始终让观众保持期待,则更具挑战。
《东方快车谋杀案》基本上做到了。12个嫌疑人,1个受害者,一个神探,各有各的性格和社会角色,通过层层抽丝剥茧之后,各色人物纷纷卷入85年前的一桩离奇绑架案。人物之间的关系在经过对立、怀疑之后,又纠结缠绕在一起。
《东方快车谋杀案》主要靠纯对白形式推进,话剧式软推理。类似的表现方式曾出现在经典作品《十二怒汉》和《这个男人来自地球》里,对演员和剧本的要求非常高。
《东方快车谋杀案》不出彩,但也合格。
这得益于细节的塑造。比如波洛对于每个人的审讯都选择了和每个人身份、性格相配的场景,审问英国女教师在火车外的雪地上,审问老公主安排在极尽奢华的车厢里。
影片的对细节的关注还很多。一开场波洛在街上踩到了牛屎,为了内心的平衡,他把另一个脚也踩了上去,为结局处打破内心的这种平衡,说服自己做了铺垫。
谋杀发生前,列车上极尽奢华,当火车因暴风雪被迫停驶在悬崖时,这一刻谋杀发生了,这是一道明显的分界线,一切开始紧张起来。
波洛珍藏爱人的照片,也为结局处情感战胜理智和法律埋下伏笔。
《东方快车谋杀案》胜在不只是在讲故事,更是以细腻的观察对人性进行了大胆的揭露,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个真实而又破碎的心理世界。这是所有好的推理作品的归宿。
好的推理作品折射出来的东西远超作品本身。比如本片里关于法律和良心的思考,关于理智与情感的抉择,关于人生的痛苦和重生,关于人性的复杂和宽容。
很多人喜欢看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因为他写到最后全是在探索人性。
《东方快车谋杀案》有缺点,也有亮点。结尾处12人模仿《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种油画式的厚重感,很美很震撼。大家都把最后的审判的权利交给了波洛,据说影片的结局与原著不一样,很难说清谁更胜一筹。
谁都知道这样的结局在现实里是不可能的,可电影之所以为电影,也在于生活已经这么艰难,影片最后的选择也是一种小小的温暖和安慰。
这届观众太行了,真的挑剔起来,最近上映的电影大概也没有几部能入其法眼的。但回过头来想,这也是好事,观众行了,电影也会慢慢行的,让我们多一点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