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真学而教——碎问何以成了风景》阅读感悟
不要因为走得太久,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既然想起了当初为什么出发,就不要忘记了继续赶路!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心若向阳,不惧风雨;心若有梦,一路芳香;愿每一份付出都不被辜负!
为真学而教——碎问何以成了风景?老师问题问的多,学生思考能深吗?老师问题问的多,学生有机会“我的问题我来提,我的问题我来想”吗?当学生总是处于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肤浅认知状态中,或者被他人主宰,在繁杂错乱的思维胡同里转圈时,哪里还能把过眼烟云一般的知识记在心里,进而让知识生成为真正属于自己的一片思想风景、一点精神印记呢?碎问=闪存=惰性知识,迎合着碎问而被提取和回答出来的东西常常被快速记住,但留存在大脑里的层次浅、时间短,很难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生产力,更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盖尔格说:“词语破碎处,万物不复存。”碎片化问题,忽视知识的整体性,使学生收获一些零零散散的知识珠粒,却无法有效串起一根知识之链;或者如“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散珠怎可“拉的出”,乱兵岂能“打的胜”?碎问之下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或是信息,正如“散珠”“乱兵”,彼此缺少关联,缺少整体感,更缺少知识内在的规律与灵魂。
真学的课堂是思维碰撞的课堂,是学生有获得有增值的课堂。减少和消除碎问,势在必行。课堂教学,教师的提问需要讲究技巧,问题的设置同样要用心。少一些碎问而闪存的无效式提问,多一些深入而有力度的开放式提问,一个好的问题一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是能搅动全局的问题,是能打开学生思想的“框架”,而非封闭学生的桎楛”。教师要以高质量的问题提高师生对话的质量与深度,而高质量的问题同样考验教师的教学智慧以及文本解读能力。“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教师只有通彻的解读文本,依据课程目标设置教学目标,俯瞰文本、课堂、教学,才能胸有成竹,才不会脚踩西瓜皮,才不会漫天碎问碎答。
当下的课堂,老师们喜欢热闹的场面,总害怕冷场。反思自己的课堂,也生怕因为冷场而显现自己的“拙劣”,而佐藤学说:真正的教学智者不时会让孩子们陷入“意义充溢的沉默”。读罢,方觉:真实的课堂真学的课堂应该既有“间关莺语花底滑”的酣畅淋漓,亦有“冰泉冷涩弦凝绝”的阻塞滞涩,当学生沉浸于专注思考,“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课堂也许便是“留白”的最高境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学是慢的艺术,是春耕夏播,秋收冬藏;教学亦如酿酒一般,陈酿才能酒香,愈久而弥醇;教学,唯有脚踏实地,才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