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个专家水平最可靠的方法,就是看他们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每一个人都能理解,还是故作高深,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发展突然加速,很大程度上是靠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以及在发展科技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套有效的、可以复制的技巧。当然,科学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技巧也并不是万能的,很多事情要做到极致,最后靠的是艺术。常识、技巧或艺术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
简单地讲,任何事情从0分做到 50 分靠的就是常识,没有常识作为基础,谈论科学和技巧就是虚妄,如同不打地基,不盖第一层,就直接盖第二层、第三层楼房一样。
什么是常识?常识就是人类在千百年的生活中验证过的知识或经验。比如,太阳从东方升起,就是常识。每一个人由于经验的不同,学到的知识不同,所拥有的常识也不同。1981年我寄宿在舅公家里,舅公邻居家有一位脚是三寸金莲的80岁老人,经常想通过亮着的电灯点亮手里的煤油灯。对于医生来讲,很多关于疾病的知识是常识,但是一般人却不知道。从经验中得到的结论并且不断地被验证,时间一长,被大多数人认识之后,也就成了常识。
当一个新的认知(理论)和常识相违背时,有两种可能。较大的一种可能是新的认知错了,因为常识毕竟是千百年的经验验证得来的。当然,还有较小的一种可能性,就是常识错了。比如,古代人以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先落地,但是伽利略却证明这个常识是错误的。在证明常识出错的同时,科学也就发展了。(作为生物老师,想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角度来看,生物的遗传是占大多数的,这才能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而变异是小部分的,这才能保证物种的进化)。
如果我们做事情想从50分的水平提高,到90分,仅靠常识是不够的,还需要熟练的技巧。技巧的一个特点是具有可重复性。但是技巧并不是万能的,任何事情做到90分后,单纯靠技巧,就不能再提高,在技巧之外,把一件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这就要靠艺术了。
没有技巧,光有艺术是否能做到100分?通常是不可能的,像法拉利和兰博基尼这样极致的跑车,是手工打造模具、手工装配、手工调制引擎、手工缝制内饰。它们比一般的豪华跑车,比如保时捷的911系或者奔驰的SL系,其实就精细那么一点点。最后这一点点,不是靠技巧完成的,而是靠艺术。但是无论法拉利还是兰博基尼都是以技术作为基础,没有技术,让一个三流汽车厂手工打造一辆汽车,性能照样上不去。
技巧的另一个特点是遵循一定的步骤都能够学习和掌握,但是艺术则要靠天赋。在各行各业(比如医生、律师、工程师、艺术家)里,做得最好的 5%的人都是兴趣使然,他们除了有动力去掌握技术,还在领域内有相当高的天赋,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做到前 5%~20%的人,通常是利益驱动,他们有动力掌握技巧,但或许是由于在这个领域缺乏天分,或许是没有动力从技巧迈向艺术,最终会遇到瓶颈或者天花板。
不仅把事情做好靠艺术,为人处世也离不开艺术。在中国,成功学的书卖得很好,但是大部分人在读了以后都说没什么用,成功学的书很多讲的是职场上的常识,这些常识其实挺有用的,只是依靠常识只能做到 50 分,离成功还差太远。
真正在职场上处理好各种关系,首先毕业前就应具备基本的常识。其次,在工作后需要在岗位上掌握所在行业的一些基本技巧,这些技巧可能在新人培训或通过同行交流获得。没有常识的人,常常被认为没有情商;没有掌握和人相处技巧的人,常常被看作经验不足、太嫩或者做事情不专业。
有些单位非常注重对人的培养,其实就是将那些可以不断重复的、属于技术范畴的做事方法和管理方法教给大家,而有些单位光用人、不培养人,里面的员工就缺乏技术层面的方法,做事情总是野路子。时间一长,两类人的水平能力就拉开了距离,简单地讲,这种距离就是 50分和90分的差距。如果解决了常识的问题、技术的问题,绝大部分人在职场的表现可以做到 90 分,即使没有和人相处的艺术--做事情时特殊的、难以言传的技巧,也不会遇到什么麻烦。但是,做好最后的10%,在职场上处理好各种关系,就属于艺术的范畴了。
小结:凡事做到 50分靠常识,从 50 分做到 90 分靠技巧,从 90 分做到 100 分靠艺术。每一个阶段是不能跳跃的,做到 90 分我们通过努力都能达到,至于是否能做得更好,就因人而定,可遇不可求,就抱着“尽人事听天命”的态度吧,所以不必有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