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十六讲.虚实之形:无形之手的绝对统御
一一《孙子兵法.虚实篇》第四段阅读笔记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之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一一孙子兵法.虚实篇》第四段
孙子以洞穿迷雾的目光,道出了掌控战场的终极心法:“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这意思是:因此,我能成功诱使敌人暴露其兵力部署、行动意图(“形人”),而我自己却能做到深藏不露,不露丝毫形迹(“我无形”)。如此一来,我便能集中兵力于一点(“我专”),而敌人则因无法判断我的主攻方向,被迫分散兵力于多处设防(“敌分”)。薛国安将军在《孙子兵法精解》中精辟地指出:“‘形人而我无形’是制造虚实态势、转化力量对比的总纲。其核心在于信息权的绝对掌控——我洞悉敌情如观火,敌对我却如盲人摸象。这是‘致人而不致于人’在战场情报层面的具体实现。” 这如同在对手眼前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黑纱,令其茫然失措,而自己却拥有一双穿透黑暗的慧眼,战场态势尽在掌握。
孙子紧接着描绘了力量对比由此发生的惊人逆转:“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 我将力量凝聚为一个强大的铁拳(“我专为一”),而敌人却将力量分散成了十个小指头(“敌分为十”)。这样,当我集中力量攻击他分散中的任何一点时,就相当于用我十倍的兵力(整体优势)去打击他那一点的十分之一兵力(局部劣势),瞬间就在局部战场上形成了“我众而敌寡”的压倒性优势。薛国安将军强调:“‘以十攻其一’绝非简单的数字堆砌,而是通过‘形人而我无形’的策略,人为制造出的、在关键时空节点上的绝对力量优势。这是以谋略实现力量倍增的至高境界。” 这并非兵力总数的悬殊,而是通过高超的谋略调度,在决定性的地点和时间,人为制造出来的局部绝对优势,如同将阳光聚焦于一点,可熔金石。
拥有如此优势,胜利自然可期:“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能够实现以优势兵力打击敌人劣势兵力的统帅,那么他所要面对的敌人,其实际力量就被极大地削弱、限制住了(“约矣”)。薛国安将军解读道:“此‘约’字极妙!它形象地描绘出敌人因分散而被我各个击破时,其实际战斗力如同被绳索紧紧捆缚,难以施展,只能被动挨打。” 这“约”,是谋略编织的无形之网,是信息迷雾制造的沉重枷锁,将敌人的力量牢牢束缚在分散与虚弱之中。
孙子进一步揭示敌人陷入困境的根源:“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 我所选择的决战地点,敌人根本无法预知(“不可知”)。正因为他无法预知,心中便充满恐惧与不确定,为了防备我可能发起的攻击,就不得不在所有可能的方向上分兵布防(“敌所备者多”)。薛国安将军剖析其心理:“未知带来恐惧,恐惧导致过度防御。‘不可知’如同悬在敌人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迫使其将宝贵的兵力像撒胡椒面一样分散消耗在漫长的防线上。” 这是心理战与信息战的完美结合,让敌人在未知的恐惧中耗尽力量。
而敌人分兵防备的后果是灾难性的:“敌所备者多,则吾之所与战者,寡矣。” 敌人处处设防,处处分兵,那么,当我在某一具体地点发起真正的攻击时,我在这个点上实际所需要面对的敌人兵力,就变得非常薄弱了(“寡矣”)。薛国安将军点明其要害:“孙子在此揭示了防御的悖论:试图‘无所不备’,结果必然是‘无所不寡’。敌人防备的范围越广,其每一点上的防御力量就越脆弱。” 这如同将一桶水泼向广阔的地面,每一处都只能得到可怜的几滴。
孙子以排山倒海般的逻辑,彻底解构了这种“全面防御”的荒谬:“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所以啊,敌人如果重点防备前面,后面的兵力就必然空虚薄弱;如果他重点防备后面,前面的兵力就必然空虚薄弱;防备左边,右边就弱;防备右边,左边就弱。如果他妄想在所有方向都严密布防(“无所不备”),那么结果就是所有方向上的兵力都变得捉襟见肘、异常薄弱(“无所不寡”)!薛国安将军感叹道:“这是对僵化防御思维最彻底的批判!资源永远是有限的。试图面面俱到,平均用力,恰恰意味着处处薄弱,防线处处是漏洞,如同千疮百孔的破船,经不起任何风浪的集中冲击。” 这“寡”字,如重锤般击碎了全面防御的幻想。
最后,孙子画龙点睛地揭示了“寡”与“众”的本质根源:“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陷入兵力薄弱困境的一方(“寡者”),是因为他被敌人牵着鼻子走,被动地在各处防备敌人的进攻(“备人者也”);而拥有兵力优势、掌握主动权的一方(“众者”),则是因为他成功地调动了敌人,迫使敌人为了防备自己而在各处分散力量(“使人备己者也”)。薛国安将军精辟总结:“此句道破天机!力量对比的优劣转换,主动权谁属,根本在于‘谁调动谁’。被动防备者,纵有雄兵百万,亦处处显寡;主动调动者,纵兵力稍逊,亦可处处显众。” “众”与“寡”,其本质并非兵力的绝对多寡,而是谋略高低所决定的战场态势——是你在掌控敌人,还是被敌人所掌控。
让我们将目光投向那场决定欧洲命运、规模空前的诺曼底登陆战役。1944年,盟军决心在法国北部开辟第二战场,给予纳粹德国致命一击。希特勒并非庸才,他深知盟军必将在西欧海岸登陆。他倾注巨资,打造了号称“大西洋壁垒”的坚固海岸防线,从挪威一直延伸到法国与西班牙边境。尤其在加莱地区,因其距离英国最近,被认为是盟军最可能的登陆地点,德军在此部署了最精锐的第15集团军,构筑了最密集的工事、雷区和岸防炮群。希特勒和他的将领们坚信,加莱就是盟军的剑锋所指。德军的力量,正如孙子所言,被“形”了——他们根据自己对盟军意图的判断,将重兵集结于加莱,认为自己在“备其所必攻”。
然而,盟军的统帅们,深谙“形人而我无形”的千年智慧。一场代号为“卫士行动”(Operation Fortitude)的史上最大规模战略欺骗计划悄然启动。盟军煞费苦心地“形人”:他们在英国东南部多佛尔港对面,虚构了一支庞大的“美国第一集团军群”(FUSAG),由声名显赫的巴顿将军“指挥”。这里有连绵不绝的假营房、充气橡胶坦克大炮、木制飞机模型,无线电通讯频繁模拟大军集结的信号,甚至故意让德军的侦察机在严格限定的空域内“发现”这些假象。双面间谍向柏林发送精心设计的假情报。所有迹象都“证明”,盟军的主攻目标就是加莱!德军情报部门如获至宝,坚信不疑。希特勒的注意力被牢牢锁定在加莱。薛国安将军曾评述:“盟军以假形迷惑德军,使其暴露防御重心(加莱),而盟军真实的意图和庞大的登陆部队(目标诺曼底)则如同隐形。”
于是,“我专而敌分”的态势悄然形成。当盟军百万大军、数千艘舰船真正扑向诺曼底海岸时,德军在诺曼底地区的防御力量相对薄弱。负责该区域的是非满员的第7集团军,其下属的一些师甚至是缺乏战斗力的“静态师”或由征召兵组成。更致命的是,德军最高统帅部,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在诺曼底登陆开始后的关键最初几个小时甚至几天内,仍固执地认为这只是盟军的佯攻,真正的主攻必然在加莱!因此,驻守加莱、装备精良、战斗力强悍的第15集团军主力,始终被严令原地待命,防备那场永远不会到来的“主攻”。诺曼底前线德军急切盼望的援兵,被“无形”地钉死在了加莱。这正是“敌分为十”——德军庞大的兵力被战略欺骗和不确定性钉死在了错误的地点,无法机动支援真正的危机点。
1944年6月6日,D日。盟军选择了诺曼底——这个德军“所不备”或“备寡”之地(相对加莱而言),发起了雷霆万钧的登陆作战。在奥马哈、犹他、金滩、朱诺、剑滩五个登陆场,盟军尽管遭遇了顽强抵抗和巨大牺牲(尤其是奥马哈海滩),但凭借着局部的绝对兵力、火力优势和突然性,最终成功建立了稳固的滩头阵地。当德军终于醒悟过来,试图从加莱和其他地区调集装甲预备队进行反扑时,盟军已如孙子所言“速而不可及”,牢牢站稳了脚跟,并迅速将兵力、物资像潮水般通过人工港(桑葚港)输送上岸。诺曼底的成功登陆,成为埋葬纳粹第三帝国的开端。薛国安将军对此评价道:“诺曼底登陆,是‘形人而我无形’、‘我专而敌分’、‘以十攻其一’的现代战争典范。盟军以信息迷雾为盾,以欺骗佯动为矛,成功迫使德军‘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最终在决定性的诺曼底海滩实现了‘以众击寡’的战略突破,彻底扭转了欧洲战场的攻守之势。” 德军在诺曼底的“寡”,正是其被动“备人”的必然结果;而盟军的“众”,则是其成功“使人备己”(使德军主力备于加莱)的辉煌胜利。
孙子在《虚实篇》第四段所揭示的“形人而我无形”的至高智慧,其光芒早已穿透战场的硝烟,照亮了人类一切竞争领域的幽暗角落。在现代商业的无声厮杀中,那些顶尖的企业如同高明的统帅,深谙“我专而敌分”之道。它们不会在对手重兵布防的领域(如饱和的红海市场)进行正面强攻,而是通过敏锐的市场洞察和严密的保密措施,悄然将资源“专为一”,聚焦于未被满足的细分需求或颠覆性技术创新(“无人之地”)。当它们突然推出革命性产品或商业模式时(“攻其所不守”),往往令沉浸于传统竞争维度的对手措手不及,陷入“备者多则寡”的窘境——想全面跟进反击,却因资源分散、路径依赖而力不从心。苹果以iPhone重塑手机行业,特斯拉以电动化和智能化颠覆汽车产业,无不是“形人而我无形”的商界演绎,迫使传统巨头陷入“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的战略被动。
对于个体生命而言,这份智慧更是破局前行的明灯。在信息爆炸、选择泛滥的时代,我们常感精力分散、一事无成,这正是陷入了“备人者寡”的困境——被动地应对各种信息流、社交需求、外部期望,处处设防,处处分心,结果在每件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都投入不足,力量“分为十”。而真正的智者,会实践“使人备己”的主动策略。他们清晰地定义自己的核心目标与价值(“专为一”),构建强大的内在定力与独特优势(“无形”的壁垒)。他们不追求在所有人眼中闪耀,而是专注于自己的“诺曼底海滩”——那个能发挥其最大优势、创造独特价值的领域。外界的纷扰与评价,如同被误导至“加莱”的德军,无法干扰其主航向。当他们在自己选定的战场深耕不辍,终将迎来“以十攻其一”的时刻——集中所有积累的能量于关键机遇,实现突破性成长。
孙子与薛国安将军所阐释的“形”与“无形”之道,其核心在于对“信息权”与“专注力”的绝对掌控。它要求我们炼就一双“形人”的慧眼——洞察环境趋势、对手弱点、机遇所在;更要求我们具备“我无形”的定力——守护核心意图、避免无谓暴露、在喧嚣中保持战略模糊。它教导我们“专为一”的聚焦艺术——将有限的生命能量如激光般聚焦于最有价值的目标;同时掌握“敌分为十”的谋略思维——懂得通过展示(或隐藏)特定的“形”,引导外界的注意力流向非核心领域,从而为自己的主力行动创造空间。
当我们在纷繁世相中感到力量分散、方向迷失时,不妨在心中默念孙子那穿越千年的箴言:“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这古老的智慧,如同暗夜中的星图,其光芒虽历经沧桑岁月,依然能为我们指引凝聚力量、破局制胜的航向。它启示我们:真正的强大,不在于让世界看清你的所有底牌,而在于你能看清世界的脉络;不在于处处回应所有的声音,而在于让世界围绕你真正重要的乐章而和鸣。在人生这片无形的战场上,领悟并运用这“无形”统御“有形”的至高心法,或许正是我们于有限生命中创造无限可能、主宰自身命运的终极密钥。虚实的最高境界,终归于心灵的澄明与意志的凝聚——当你清晰地知道自己是谁、欲往何方,并以无形的智慧守护这份专注,整个世界都将为你让路,助你成就那“以十攻其一”的壮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