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军形篇》第二段学习笔记:攻守之道:孙子兵法“军形篇”精义与全胜战略的现代启示《孙子兵法·军形篇》第二段学习笔记:攻守之道:孙子兵法“军形篇”精义与全胜战略的现代启示
【原文】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白话翻译】 当敌人没有显露可乘之机时,应采取防守策略;当敌人出现破绽时,就要果断进攻。选择防守往往是因为兵力或条件不足,选择进攻则需具备压倒性优势。善于防守的军队,如同深藏于地底般让敌人无从窥探;善于进攻的军队,如同从天而降般让敌人猝不及防。这样才能既保全自身又夺取完胜。
一、战略攻守的哲学根基
孙子在《军形篇》中提出的攻守之道,本质上是对战争规律的深度提炼。薛国安将军在《孙子兵法精解》中强调,这段论述揭示了"战争中最基本的矛盾运动形式"。攻与守不是孤立的选择,而是基于对敌我力量对比的动态判断。
"不可胜者,守也"体现的是孙子慎战思想的核心。公元前154年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时,面对叛军锐气正盛,坚守昌邑壁垒不出,待叛军粮道断绝后方才出击,正是对"先为不可胜"的完美实践。薛国安点评道:"真正的防守不是被动挨打,而是主动创造的战略态势。"
二、攻守转化的条件判断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八字蕴含着深刻的力量计算哲学。这里的"不足"与"有余"不仅指兵力数量,更包括天时、地利、后勤、士气等综合因素。薛国安特别指出:"孙子用'不足'二字道破了防守的本质——不是怯懦,而是等待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
拿破仑在1814年法兰西战役中的失误恰成反例。当时法军明显处于"不足"状态,他却拒绝采取防御战略,反而在兵力劣势下发动一连串进攻,最终导致巴黎失守。薛国安对此评价:"忽视'守则不足'的警示,就像企图用破漏的木桶装水,越是激进流失越快。"
三、攻守艺术的境界升华
"藏于九地之下"的防守艺术,在现代战争中演变为更复杂的形态。1944年盟军诺曼底登陆前,希特勒下令构筑的"大西洋壁垒"看似坚固,却犯了机械防守的大忌——将兵力平均分布在数千公里海岸线上。而真正"善守者"如苏联统帅朱可夫,在莫斯科保卫战中采取弹性防御,故意露出诱敌深入的通道,使德军装甲部队陷入包围圈。
薛国安用"地底潜流"比喻高明防守的特点:"看不见涌动却能改变地形,摸不着方向却无处不在。"这种防守不仅依靠工事,更通过伪装、佯动、信息欺骗等手段实现"藏形"。
"动于九天之上"的进攻哲学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初期得到体现。美军第3机步师采取"直插心脏"的作战方式,无视翼侧威胁直扑巴格达。这种看似冒险的进攻,实则建立在绝对制空权、实时情报和精确打击的"有余"基础上。但薛国安也警示:"九天之势易竭,若无九地之基相佐,闪电进攻可能变成无根浮萍。"
四、全胜思想的现代启示
孙子将"自保而全胜"作为攻守艺术的最高目标,薛国安阐释道:"全胜不是单纯的胜利,而是战略效益最大化的胜利。就像外科手术既要切除病灶又要保全器官功能。"这个理念在现代反恐战争中尤为珍贵——如何既消灭恐怖分子又避免平民伤亡,正是新时代的"自保而全胜"。
1991年海湾战争中的"左勾拳"行动是攻守结合的典范。多国部队先是构筑坚固防线示敌以弱(藏于九地),随后主力装甲部队向西迂回600公里发起突袭(动于九天),最终以极小伤亡重创伊拉克军队。施瓦茨科普夫将军的作战计划明显带有孙子思想的印记。
五、战略思维的培养要诀
薛国安在《精解》中提出修炼攻守之道的三个层次: 其一为"形势判断力",能准确识别何时"不足"何时"有余"; 其二为"态势塑造力",通过部署调动创造有利于己的攻守条件; 其三为"势能转化力",把握从防守到进攻的临界点。
他特别强调:"最危险的往往不是力量不足,而是误判'有余'。苻坚在淝水之战前号称投鞭断流,正是把'不足'错判为'有余'的典型教训。"
结语:永恒的战略平衡艺术
孙子在两千三百年前揭示的攻守原理,至今仍是战略设计的核心准则。从商场竞争到网络安全,凡是存在对抗的领域,"藏于九地"与"动于九天"的哲学都在焕发生命力。薛国安的最后结语尤为精辟:"真正的战略家既是深挖洞的鼹鼠,也是搏长空的苍鹰。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特质,在更高维度上统一为生存与发展的智慧。"
这种智慧要求决策者既要有沉潜守拙的耐心,又要有雷霆万钧的魄力;既要能像地质学家般分析结构,又要能像天文学家般把握时机。唯有如此,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对抗中实现"自保而全胜"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