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堂入室”常指技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或指能力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个词语出自《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古人很早就有“家”的概念,“室”最初指夫妻起居生活的地方。如问人有无“家室”就是问人是否已娶妻生子。所以“室”在家之内,有亲密、亲近的含义。“堂”在古代含义广泛,中国民间将房屋的正中称为“堂屋”。官员办公的衙门称“大堂”或“公堂”,可见“堂”有公开、宽敞的意思。
在一些讲究的贵族或有钱人家,“堂”是必然存在的。进门后先经过屏风、回廊,然后来到正堂。正堂是接见客人、相互寒暄的地方。如果彼此关系很亲密,就可能进入“二堂”说话。在堂两边有花厅或偏房,可提供给客人居住。从“堂”往里走,就进入厢房,是主人生活和起居的地方,这就是“室”。“堂”和“室”的房屋布局源于古代宫室建筑。前面是堂,后面为室,入室必先经过堂。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是孔子说其弟子子路虽然学问不错,但却不够精深。
后人从中获得启发,就用“登堂入室”来表达技艺或造诣已经达到极高。如清代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习技》:“听其翻阅,则书非书也,不怒不威而引人登堂入室之明师也。”一般而言,“登堂入室”指技术在较高的水平上更加精进,如果初学者,只能讲“入门”,所以古人治学有“入门、登堂、入室”三阶段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