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长江上游的一个滨江小镇,如果你以前问我:“李庄有什么?”我会脱口而出:“李庄有一花二黄三白……”望着你疑惑的眼神,甚至还会像相声里报菜名那样,非常流畅的接着告诉你:“花生、黄辣丁、黄粑、白糕、白肉、白酒。”如果你现在问我:“李庄有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对你说:“李庄有爱……”
当你行走在千年古镇李庄的“九宫十八庙”的时候,总会被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以及地上悠长的石板路深深吸引。回首脚下的路,你是否想过:这里也曾留下同济大学师生,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院和中央营造学社人员的脚印。
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七.七事变”爆发后,大片国土遭涂炭,民不聊生。1940年的夏天,历经第五次迁校的国立上海同济大学,从越南河内进入云南抵达昆明。此时的昆明不仅物价飞涨,而且时常受到日本飞机的频繁侵扰,在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同济大学不得不考虑再次搬迁,他们把目光锁定在大后方的四川省川南一带。
这一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了四川省川南一带。这时,李庄得到消息后,在老百姓、乡绅和有识之士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达成共识后,推举张官周和李清泉两人,作为李庄代表前往南溪县,面见同济大学的代表,陈述了李庄接纳他们的有利条件。同时,李庄政府也向同济大学发出电文,热情相邀“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短短的十六个字,包含着李庄的大爱,浸润了大难当前匹夫有责,这也成就了李庄抗战时期的一段佳话。同时迁来李庄的还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院和中央营造学社。
出生于福建闽清的吴孟超,5岁时和母亲一起到了南洋。抗战爆发后,他从马来西亚回国,进了昆明同济附中念书。日军对昆明的持续轰炸,使得吴孟超不得不随同济大学及其附中迁到了李庄。
李庄——万里长江第一古镇,这里物产丰富。自古以来,就是水运商贸集散地,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建镇史。当时还是同济大学学生的吴孟超,万万没有想到,他在这里寻觅到了自己的第一段恋情并成就了自己幸福的家庭,还为自己的第二段恋情打下了基础。
吴孟超在同济大学报的是工学院,一个名叫吴佩煜的女同学建议他读同济医学院,告诉他学成以后当医生可以不求人。吴孟超听后,想到自己能掌握一门谋生的技术也不错,便欣然同意读同济医学院。就这样吴孟超和吴佩煜,又成了同济医学院的同班同学。
李庄的祖师殿建于清代,里面供奉的是玄武祖师。而随着同济大学的搬迁到来,这里也成了同济医学院所在地。这里校舍简单,尽管同济大学师生的生活有保障,也同样清苦。但是,同济医学院的教学质量,还是有保证的。生理学、解剖学和生化课程,被同济医学院的同学们称为闯三关。其中,最令人头疼的就是解剖学。
教解剖学的教授名叫方照,本人的技术过关,对同学们的要求很严厉。学生们学习完解剖学的知识后,就要进行尸体解剖练习。为了保证学生的练习标本,学校首先选择的是无主尸体,然后是花钱买尸体。有一次,当地一个泥工在翻盖祖师殿的房顶时,无意间从揭开的瓦当中看到了学生在解剖尸体。于是,同济学生“吃人”的消息不胫而走,整个李庄人心惶惶,大家呼吁要把同济医学院的师生赶出李庄。同济大学和当地政府商量,进行一次科普展,以解除当地人的误会。误会消除以后,吴孟超和同学们终于又可以回到解剖台上,进行尸体解剖练习了。
在李庄学习的日子里,共同的理想让两颗年轻的心越来越近,吴孟超和吴佩煜的感情也越来越深。有时为了照顾吴佩煜,吴孟超还会动用自己当班长的小小特权,把视力不好的吴佩煜排在第一排,方便她倾听和记笔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没有花前月下,没有海誓山盟,排座位也成了吴孟超向心爱的人,表达爱意的一种特殊方式。河边、操场……见证了他们留下的爱的足迹。
李庄几年的学习时光,无疑对吴孟超的学业和专业来说有很大的帮助。直到今天吴孟超对待每一台手术,每一个细节都近乎苛刻。在手术现场,吴孟超总是像第一次拿起手术刀一样认真严谨、一丝不苟。他尊重每一位病人,对待病人非常热情。
吴孟超说自己一生只谈过两次恋爱,一次是与妻子吴佩煜,还有一次就是与自己的病人。在与这些病人的恋情中,吴孟超与病人的每一次握手,都温暖着他们的心;吴孟超与病人的每一次的搀扶,都唤起了他们重生的希望。吴孟超这双体贴入微的手,为病人解决了许多问题,特别是经济问题。即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吴孟超,在给病人做手术时,为了给病人节约费用,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基础上,一般不用机器,而是用自己起死回生的手,为病人缝合伤口。
1963年,吴孟超主刀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获得成功。
1983年,吴孟超为一个年仅4个月的女婴摘除肝脏肿块手术,这也是世界上年龄最小的肝脏肿块手术摘除案例。
这些成功的医疗案列,只是吴孟超职业生涯中的点滴浪花。吴孟超与李庄的情愫,永远刻上了李庄同济医院终身名誉院长。
李庄有爱,在国难当头的时刻,李庄的“九宫十八庙”,安排了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和同济大学等国内一流学术机构,云集了李济、付思年、梁思成、童第周等一大批有国际影响的知名学者,为他们提供了潜心研究和培育人才的优越环境。
李庄有爱,在物质匮乏的艰苦岁月中,李庄百姓与专家学者之间建立了温馨的亲情。学者们把喜怒哀乐融入百姓中,他们相互支持,共度难关,使得民族文化得以薪火相传。李庄接纳的这些重要机构和著名学者,实际上也是承载了李庄淳朴的民俗民风传统。
李庄有爱,专家学者们也用自己的知识回报李庄的父老乡亲。 当时,李庄没电,同济大学工学院曾用直流电机发电,供应全镇照明和机器打米;同大医学院经过科学研究,根治了当时流行的麻脚瘟(软病),也丰富了民间的科学知识;中央博物院连读举办的史前石器、青铜器、贵州苗族衣饰、云南丽江纳西族文化、十三种汉代车制、古代铜镜等等展览,李庄的百姓观展后,获得了相关知识,也给李庄淳朴的民俗民风注入了新时代的认知。内迁的文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爱国交响曲。
李庄的爱,透着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李庄的爱,与抗战文化融为了一体。在新世纪的今天,李庄人正在传承和发展抗战时期接纳和支持文化人的精神;在新世纪的今天,李庄人将继续“海纳百川”,支持和接受各种先进文化,共同推进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