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的学习,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最困难的任务。
很多时候,我们将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等同于流利的言语表达,或者单一方向的人对人的影响,有失全面。
实际上,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与人沟通的能力、做决定的能力、妥协的能力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互相帮助的能力。
人际关系太过庞杂,有些人不善决断,有些人不懂妥协,还有些人抱守孤持,就像“无矛盾”和“和谐”不可能同时满足一样,总有遗憾。
在诸多纷繁的人际关系中,亲密关系可谓是永不枯竭的话题。
眼见铺天盖地的原生家庭、亲子关系的大讨论,却鲜有看到有关师生关系问题的探讨。
搞好亲子关系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依此可推,搞好师生关系才是最好的学校教育。
当然,值得关注的基础教育问题还有很多:
比如说考试机制仍然控制着我们的学校生活,成绩是师生关系的唯一刻度;
比如说我们的学校只侧重于教导和传授文明,并不教授孩子们如何思考;
比如说因社会评价标准单一,教导孩子们丛林思想,要比别人更快地功成名就,而不教导孩子们如何与别人沟通、交往,如何通过与他人相遇、丰富自我。诸如此类。
关心伦理学开拓者内尔·诺丁斯强调:
“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
遗憾的是,人们总是偏好那些短期的确定行为带来立竿见影好处之事,而不愿意把时间花在长期的正确的事情上。
教育的危机事实上是一个社会的危机,即教育的真正问题就在于了解怎样让我们的孩子准备应对一个将来不确定的社会。所以,我们什么都可以做,但必须学会习惯决定不做什么。
到底要养育和教育健康、懂爱、有为的孩子,还是要培养精致利己主义者,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认真思考的首要问题。
真正的教育改革必须从教育目的和目标方面入手,而不应该只在途径上来回折腾。
再来看我们辛劳的家长们,说话行事风格大同小异,连犯的错也大多雷同。
面对孩子学业上的拖延、偏科、成绩不稳,气定神闲者不多见,妈妈们摒不牢就要河东狮吼,爸爸们有时甚至不吝棍棒。
即便极有涵养的家长,见到不满意的成绩单,也会毅然决然地放下素日里佛系的形象,立刻念起紧箍咒来。
细数养娃路上遇到的烦恼,概而说来,左不过一个习惯问题,右不过一个态度问题。
而孩子们在这两方面的表现,则取决于他们掌握多少学习主动权,同时又得到多少好奇心的满足与支持,这些与学校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密不可分。
说白了,没有人喜欢被权威命令,孩子并不比成人更喜欢被命令。一句话,作为家长,你到底要孩子成为自己,还是成为别人。
好的学校教育使人觉醒,通过与老师、同学的相遇交流,学会理解他人,同时建构自我。
好的关系大于一切说教。父母和孩子之间保持信任关系,胜过花大把时间和精力去教育。
我们大人需要有一种理性和反思精神,顺应孩子的天性,给予孩子更大的空间。正所谓“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参天地之化育”。
每个自信的孩子,皆是“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