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张爱敏工作室共享悦读《小王子》这本书,领读者是谷亚星。
我们该如何理解成人世界的迷失与孩童的纯真?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理解似乎并不怎么深刻。在我的孩童时期,我过早地有了成人世界的责任与担当,需要承接很多压力。而现在到了成人,我拥有了太多的关爱,允许自己把自己当做孩童来养。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我都可以由着自己的本心(当然,我也不会做太过分的事儿)。父母公婆那里,时刻允许我撒娇,允许自己一个电话打过来,他们帮我把什么都准备好,而且都是超越自己的本来的想象。无比感恩。家人那边,我们互相尊重,凡是我坚持的事儿,他也都不干预。偶尔有,也可以被我无理取闹,“强制”达成。孩子嘛,他们还小,偶尔我也也会撒娇,让他们做我期望他们做的事情,一切都还算暖心。
价值观这方面,我不怎么把一些东西和数字挂钩,我想要,就会想办法拿到。而我喜欢的东西,不在于标价多少。比如衣服,便宜的二三十的,我穿过,贵的,几千的,我也有。我第一个自己买的上千的衣服,是给婆婆买的。那个时候刚开始兴呢子大衣,我看出来婆婆特别喜欢,当时小姑子也在,他们都觉得衣服太贵,没必要买。而我觉得难得遇到一件如此喜欢,当即拿下。那件衣服婆婆穿了很久,一开始都是在重要场合,亲戚家的喜事儿之类的。现在穿破了,依然没有扔掉。这件衣服的价值就远超所值了。而且,婆婆逢人便夸这件衣服是我买的之类的,只要我在,也是用心给我做各种好吃的东西。真真值了。
我自己喜欢给孩子买课,也喜欢给自己买。虽然有些是浪费了,并没有听完或者其他。但是也有很多确实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也值了。
聊聊“驯养”,真正的联系是什么?
关于“驯养”,我想到的是爱情、亲情、友情、师生情。就像梁老师说的“驯养”真正的联系是用时间建立的独一无二。我们说,所有的事情最后都归结于关系。当我们和爱人关系好,则婚姻顺遂;和家人关系好,我们就能从亲情中获得更多的滋养,友情、师生情亦是。
就像那朵玫瑰,或许它和世界上千千万万的玫瑰一样,但是你为它投入了时间,投入了关注和关爱,那它就成了你的唯一。我有个学生叫李航,那是我第一年教初三的一个学生,现在已经成家有了孩子。每年他都会在教师节和过年给我发问候信息,我生日的时候也会给我发红包(我没有收过,因为自己不记得在他生日的时候给他回)。也有几年,会带着获嘉的那一届学生集体来看我。有次,同行的小珍跟我说,姐,你都不知道上学的时候,你对他有多好。我们都超级羡慕。我自己不太关注自己到底有多“偏心”,估计确实投入了太多吧。

就像现在,彩琴老师对我的那份独一无二。从最开始因为我,开启了我们这一届的研究生招生,我哦仿佛就成为了她花园中那株被另眼相待的玫瑰苗。她在我身上投入了远超职责的时间和心血:从论文答辩时的悉心栽培,到日常点滴对我的格外关注……老师的每一次偏爱,我都铭记于心。我自己对学术权威有天然的畏惧,我害怕自己的low在老师面前无所遁形,但是老师却用温暖一点点地照亮我,让我敢于舒展枝叶。记得有一次,老师说:“你是我的学生,应该叫我“老师”,而不是和其他人一样称我为“导师”。”这声独一无二的“老师”,让我明白,我是老师珍视的学生,莫名地有些激动和兴奋。老师的身边真的有太多的优秀,我像一株不起眼的小草,有时会感到无所适从。但老师总是能看见我:在合影时,她会特意将我唤到身边;也会把我引荐给一些大咖,让我有机会和他们交流。
让我感触颇深的是一次关于文章的指导。当我写了一篇2000多字的文章得以发表,正沾沾自喜时,却收到老师的长微信,条分缕析地指出了文章的漏洞。 初闻的沮丧过后,一股更强烈的兴奋涌上心头:有几个人可以有这样被老师亲自指导的机会,而我居然有,这何尝不是一种更深沉的认可?她为我投入心血,早已让她成为了我世界里那位无可替代的老师;而她对我这份独有的关爱,也让我渴望成为她眼中更优秀的学生,我想,这便是“驯养”带来的甜蜜的责任。

我们应该如何体会告别与成长这场生命的必修课?
告别不是失去,而是成长的必然。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我告别了那个看见专业书就头痛的自己,开始坐下来潜心啃读,也有了一定的收获;在和教练沟通的过程中,我告别那个心理脆弱的自己,学会在遇事中自我梳理,让自己在前行中不断集聚势能,让自己也有了可以帮助别人的能力。
告别,何尝不也是一种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