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发布一周年之际,回顾这一年来的历程,成效显著,意义深远。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长期以来是基层工作的“拦路虎”,严重阻碍了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基层的有效落实。
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本应将精力集中于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上,但以往文山会海、过度留痕、层层加码等形式主义问题,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大量时间和精力耗费在无谓的事务中。《若干规定》聚焦“小切口”设定“硬约束”,从切实精简文件、严格精简会议、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规范借调干部、规范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规范明晰基层权责、规范创建示范和达标活动这7个方面,共计21条具体规定,精准施策。比如,要求地方和部门制发文件应当进行与为基层减负一致性评估,从源头上避免文件给基层带来不必要负担;规定考核应当化繁为简,不搞“千分制”,让基层干部摆脱繁复考核的束缚。
一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响应,狠抓落实。在精简文件会议方面,通过严格评估审查、动态监测等手段,让发文开会真正回归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本质。在规范借调干部上,严格限制上级机关从县及以下单位借调干部,确保基层工作力量稳定。在规范基层权责方面,建立健全职责清单,让基层履职更加聚焦、规范。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多次部署要求,公开通报典型问题,发挥了强大的警示和示范作用。各级专项工作机制积极响应,结合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一体推进学查改,使广大党员干部对形式主义的警惕性显著提高。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不仅要做“减法”,还要做“加法”。在为基层减去不必要负担的同时,各地积极为基层赋能,推动人、财、政策向基层倾斜,让基层干部有更多资源和能力去服务群众。这种减负与赋能同步发力的模式,极大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密切了干群关系。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未来,我们要继续以《若干规定》为遵循,保持力度不减、标准不降,持续解决新问题,不断巩固和拓展减负成果,让基层干部能够轻装上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释放更多活力、展现更大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