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中内容博弈1)复看笔记,选择一章与自身认知较近的案例或观点,评论增添自己的笔记
阅读《运营之光》第二章“运营之光”第5节“运营的做局与破局”,有个案例非常棒,原汁原味可操作性强,作者谈到的做局和破局是从更高的维度看活动运营,并根据需要把活动运营和内容运营中的很多方法进行综合运用。作者谈到:“攒一个局”,你看,这个“攒”字意味着无中生有,很传神,有深度;然后他又说“一旦破局成功,你就已经占据了一个无比坚实的支点,你将可以通过它再去撬动更大的力量。”
这是一场招聘活动,主题是“高端人才+创业者见面线下直接勾搭”,筹备活动的条件是没钱、没资源、还只有短短18天来筹备。通过围绕“如何让招聘活动更有吸引力?”这个核心问题,他们确立了需要找到3-5位大佬参加这个破局点,然后围绕这个破局点展开了一系列有效的运营,最后确定参加的创始人有几十位,参会名额成了稀缺资源,活动很成功。筹备期运营的技巧和技能固然令人眼花缭乱,最核心的还不是这个,而是整个高品质思考的过程,这个思考过程使得“仗还没有打已有7成胜算”。
另一位运营红人金璞在讲“如何用PDCA提高执行力”的时候,用到一个活动案例,讲的是K12领域企业的一支社群运营团队利用运营社群活动拉新的案例,他们联合了一家学校,把学校里面购买了相应教育产品的家长拉群,活动方案是家长拉新送福利,已经买单的家长进群后就沉默了,没有拉新的动作出来,分析后,发现这是个贵族学校,福利没有吸引力,复盘以后,他们决定请一位知名的科学家办讲座,重新设计了激励方案,结果后来家长为了参加该科学家的线下见面会,而使劲拉新,活动取得了成功。由于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引来了更多的学校与该团队合作。
上面说到的两个活动都挺成功的,不过,第一个活动的策划的思考质量明显优于后一个,后面这个活动能够及时复盘和调整,虽然也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但需要总结的还很多。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说的“运营之光”不仅是不图回报,先把事情做到极致的后置回报思维,更是把逻辑推到极点的思维之光。
(与书中的内容博弈2)【闯关文】质疑、找出书中的不足,写出原因
我这是要闯关了吗?这是真的吗?欧买嘎...
刚开始看到每天要输出1000字,我差点没哭;后来第一天公布作业,要求300字,我破涕为笑;结果每一章的知识要点梳理出来都是小3000字,那时候的我,已然欲哭无泪。金刚说,联机阅读每天也就一小时,作业的重点引述原文就行了......可结果喃?我不能不说,金刚,你的一小时好长,恐怕没有算上阅读的时间吧。
实话讲,第一次这么看书,非常感谢超鸡的运营团队,不能不说,你们的“最小可用场景”搭建的挺好的,体验超赞,特别感谢苏苏,每天的引导和布置作业,对我帮助很大。
这本书也正好是我现在需要的,当然看书不应该讲这个,我是说,又能学习又能马上投入实用,感觉还是挺好的。
一本书肯定有很多毛病,不过,比如语言不精炼,增加了阅读负担这一点,不过,反过来说,作者不是不想精练,而是按照他自己的理念,他是在追求极致,所以,从他反反复复的叙述相同或相近的内容当中,我更多感受到的不是负担,而是一个运营人的追求极致的力量的传递,同时也能感受到运营是灰度的,感性的,没有产品那么清晰的边界。感性的东西就是这样,兴致来了,可以说个没完没了。
由于没有细读,小毛病可能不一定挑得准,比如第一章第一节,作者想要对运营工作从三个维度进行归类,其中:“经典的4大运营模块”和“不同业务类型的产品和公司运营工作内容的差异”这两个维度很容易理解他的标准,不过,他列出的“特别的互联网运营岗位”,这作为开篇的一个运营工作的归类标准,有点让人不明觉厉,由于互联网行业千姿百态,所以,估计作者很难穷举运营岗位,不如把这一类归入“比较重要的互联网运营岗位”或“比较常见的运营岗位”,更容易理解。当然,这根本不算是一个不足,只是一个小小的毛病。
还有,可能第六章“我的运营观和运营伦理“”一节,我还阅读的不够仔细,仿佛并没有看到作者清晰的定义:“什么是伦理”,以及“什么是我的运营伦理”,虽然我们可以推测和感受到他要说的意思是什么,不过,还是可以定义一下这两个概念。
我突想到一点,超鸡厉害,现在每一期的联机阅读,很多用户在参与并生产UGC,对这部分内容要加以评价,高度重视用户体验,把这个最小可用场景搭建好,完全可以长出一个更大社群、搭建一个生态,这是运用作者关于运营早期用户撬动大批量用户的理论的一点小建议。
另外,作者更多的是基于互联网来思考运营,将来线下也将是运营能够发挥的巨大空间,而且,运营为什么出现在互联网,其实很大程度上不仅是行业特性,产品价值的部分改变所致,更主要的是人才的聚集,酝酿和生长出来更好的运营价值观和方法论,而这些关于运营的系统,其实在线下也很适用,只是线下没有那么好的人才(人才在特定历史阶段,会向头部的行业聚集),并不是说,线下就是一锤子买卖,线下也想做长久生意的。所以,这个方面,恐怕也是作者迭代运营思想的一个方向,这就是慢慢的就没有了所谓线上线下的区别,好的运营思想是普适的,并不仅限于运用于所谓的互联网行业。
最大的问题,出现在作者在附录中的论断:当产品的创新空间越来越少,大家竞争的维度必然转向运营这件事。
首先,这个论断稍显草率,随着区块链的发展应用,还有人工智能的应用,产品的创新空间还很大,况且,倒推一下,产品是1,运营是从1-100,也就是说,产品是皮,至少说产品和运营是需要同步成长的,这样倒推下来的结果,说明这个论点并不怎么精确,应该说,前期技术和产品跑在了前面,现在运营需要迎头赶上罢了。
还有一点,互联网的思维在每一个垂直领域都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怎么能说是竞争维度就必然转向了运营呢?其实,在垂直领域,是从产品、技术、运营的全面的竞争,产品的创新是永恒的话题。
按照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他认为经济本身是不能增长的,增长来自于创新,而创新和新技术,新产品高度相关,作者自己也说,产品是用户的长期价值,而运营是短期价值以及帮助产品实现长期价值,如果产品都没有了创新的空间或者创新空间越来越小,那么运营的技术岂不是也要面临停滞不前的问题咯?所以,产品不仅不会创新的空间越来越小,正好相反,根据人类的发展历史,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用了几万年,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用了几千年,从工业文明再到原子文明,用了200年,从原子文明到信息时代只用了几十年,也就是说,技术的创新还在提速,技术需要产品来呈现,因此,还根本谈不上产品的创新空间越来越小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的思考维度还有进步的空间。
那么作者提出这样的论断,自有他的道理,产品的创新空间越来越小,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成立的,在那种意义上呢?在成熟的互联网生态方面,的确市场新的空间越来越小,而过去快速的增长阶段,忽略了运营,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在重视运营是在补课,现阶段,在已经非常确定的互联网领域,的确更多的要依靠运营来驱动,这个作者说的没错。当然这并不代表产品的创新无能为力。
吐槽归吐槽,这不重要,知易行难,看讲座犹如临渊羡鱼;看书才是退而结网,在超鸡的引领下,读黄有璨的《运营之光》,着实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