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书APP本周樊登讲书《少年发声》,边听边被一次次击中,每一个案例几乎都能对应住自己或身边人,我心疼着孩子们,焦急着爱孩子又作孩子的家长——“咋能这样呢?”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杨东平教授说,在中国,讨论教育问题时,儿童的缺席和失声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是啊,我们很少听到孩子们怎么说,孩子们的话语到底是什么?很多家长跟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交流的时候,孩子们会关起门来,不跟家长说话。这时候,家长认为,我的孩子是不是出问题了?实际家长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出了问题——我们平时给孩子创造了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平时用什么语气和孩子交流?孩子的内心究竟在想什么?孩子到底要说些什么?
作者陈瑜采访了16位不同年龄阶段,来自不同城市、不同家庭的孩子,让这些孩子说出了自己心中想说的那些话。很多话听完之后,就会意识到家长的问题到底在哪儿。
所有的家长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陈瑜采访的第九个少年叫小米,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女生,她上的是公立学校。她“欢乐无比,眼里有光”。她完全自主学习,学习由自己来掌控,她的成绩在全班排前五,年级前二三十名。
小米是一个非常开朗、能干的孩子。她喜欢读像《法医报告》这样的书,这种书在别的家长看来,可能会说“这还了得,让孩子读那些阴暗的东西”,但她的家长不管,她的家长说:“没关系,你愿意读就读,那是你自己的事。”所以她就可以去探索这些东西,自己做选择。
她很喜欢自己的老师,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英语老师,她都喜欢。小米就是传闻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她的家庭氛围非常好。
小米的爸爸注重硬性教育,不是应试教育。硬性教育是指培养一个人必备的生存技能,包括烧饭、炒菜、安全教育等等。小米学跆拳道,每次回来,他就说“来来来,趁热打铁”,然后爸爸就跟她一起练。
小米喜欢心理学、哲学,她说全拜妈妈所赐。妈妈是咨询行业的,所以妈妈接触的公司、人都非常多。妈妈常常开那种小小的短会,她就给小米一个耳机,让她速记。
让孩子参与大人的生活。作者说,这有意思,问她全家人平常都看什么。小米回答说全家人有很多快乐时光,大家会一块儿看节目、一块儿看电影、一块儿讨论问题。
小米在进入青春期之前,就看了很多关于青春期叛逆小孩与父母之间各种矛盾纠葛的文章和新闻,而且是她自发去看的,不是爸爸妈妈让她看的。看了这些,她问爸爸:“叛逆的小孩是不是特别可怕?”爸爸跟她说:“什么叛逆?没有叛逆这回事儿!”
其实所谓的叛逆,只是小时候累积的矛盾到青春期爆发了而已。如果孩子从小到大,家里人都和和气气、很开心,家长不用暴力手段、不尊重的态度来管教孩子,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没有所谓的叛逆问题。
我家女儿和儿子都没有叛逆期,家庭关系和谐很重要。
小米非常满意她爸妈的散养式管理。爸妈相当于给小米画了个圈,在这个圈里,她可以随便跑,但只要出了这个圈,就有问题了。游戏就是在圈外的东西。
小米觉得爸妈给画得这个圈足够大,绝对够。
允许孩子去探索,允许孩子去适应。只要爸妈的方法对了,就能够感受到做父母是多么轻松。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作为家长,不要再给自己的不改变找借口了,要想改变,就向小米的爸妈学习,让自己不断地进步,不再试图控制孩子,而是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