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今天上午的活动是同学科的小组之间模拟试讲,优化课程设计。
英语学科只有2个小组,合在一起只有6个人。开始,我们信心满满,不就是2节课嘛,再能说的人在教师之间试讲应该不会超过20分钟,一会就结束,何必一个上午呢?
我们6个人来到一楼餐厅,找了张阳光的桌子坐下来。此时,早餐时间已过,诺大的餐厅只有我们2个学科(还有数学组)占了两张桌子,未来防止相互影响还隔得很远,服务员好奇地看着我们这些穿着统一还拿着各种纸笔的人。
坐定后很悠闲地开始了研讨,没想到的是,看似简单的教学设计竟然遇到了巨大的沟通困难,仅仅解释就用了接近一上午。另一组的课程设计偏重于流程,传统的意味浓一些,我们组的设计偏向于项目驱动,综合性强,需要强组织,不好试讲。思维就是这样,一旦陷入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很难从反方向走出来。思维特质不同又从不同的点出发,都很难说服对方,不停地诘问不停地解释,争论中就到了11点,口干舌燥,都不想说话了,可能更多的是说服不了对方的无奈。
其实,无论争论还是妥协,都让我们经历了一场头脑风暴,过程远比结果更重要,老师说:学习就是你和真实的世界、他人、自我交互的过程。
下午的任务是设计并优化研学线路。按照目的地自由组合重新分了组,分别进行教学设计将来按照分组自我验证。
所有的营员对南京都不熟悉,基本上是从感性目标出发,来不及理性分析,好在我们6个人是少有的理智者之一,只选择了一个研学地点----南京博物院。其他几个组基本上是以总统府为中心,加江宁织造或者秦淮河等等,全班共7条线路。
从真正的课程准备来说,这次的研学设计并不完美,仅仅依靠感性的认识甚至连感性也没有以及零散的材料就决定行动,不符合备课要求,但是反观现实生活中的备课很多就是在双盲状态完成的,欠思考的地方很多,还是接近真实状况的。
确定了目的地,然后撰写教学设计、讨论教学实施细节,最后网上预约就顺利多了。
晚上是线路优化时间,但各个小组都在忙着准备明天晚上的结营节目,本来我们组已经有了2个节目,可是河南美女王美女还要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诵技能,只好二次创作、查找配乐、视频合成,再加上排练、制作演出伴唱视频等,还是忙到了11点半,想着明天的研学强度,没有继续熬夜,零点前开始上床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