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Betty
1.爱上读书
从来不敢以爱读书自居,因为很长一段时间我是读不进去书的,大学时在图书馆断断续续读过一些文学名著,如《牛虻》,《简爱》,《茶花女》,《飘》,《安娜卡列尼娜》,《呼啸山庄》等等。
毕业后也读过一些书,不过皆是为了应试,为了找工作,太过功利,毫无兴趣可谈。所以读过的书犹如过眼云烟,在大脑短暂停留后便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真正爱上读书应该是2014年的暑假,那时自己已是孕晚期,除过暑假还可以休息接下来的一整个学期,这个漫长的产假,让我的身心前所未有的放松,自由。我终于可以遵循自己的内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从朋友那里借来路遥文集,里面有路遥最初创作的《惊心动魄的一幕》,《黄叶在秋风中飘落》,《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等。白天老公去上班,我吃过早饭后便回到公寓,把软软的枕头靠在床头上,我靠在软软的枕头上,然后把书摊开,静悄悄地读起来。有时竟像看电视剧般着迷,跟着作者一起进入和经历另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也渐渐地开始喜欢路遥的文字,朴实,细腻,让人回味无穷。有时忍不住大声读出来,与腹中的宝宝分享。
后来又开始读路遥《平凡的世界》,与其说读不如说听,孕晚期的我易疲劳,坐久了眼睛肚子都会很累,于是下载了“懒人听书",每天除过一日三餐,便是躺在床上听书,听那个浑厚而生动的声音讲述孙少平,孙少安平凡却伟大的故事。心时时被起起伏伏的故事情节牵绊着,脑子里也常像过电影般不断浮现书中的人物。那段日子老公也受我影响,午睡前,下班后听上一段,漏掉的章节,他会让我讲给他听,诸如孙少安的砖厂咋样了?孙少平去城里找到工作了吗? 当听到田晓霞被洪水淹没再没上来时,眼泪由不得夺眶而出,仿佛自己也失去了一位至亲至爱的人,我在为孙少平的命运担忧,为他们的爱情惋惜(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他们一起爬山,肩并肩坐在山顶的情景…)诸如此类的心灵碰撞还有很多很多…
后来又读到林清玄,读到钱钟书的《围城》,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毕淑敏的《血玲珑》,季羡林的《一花一世界》,池莉的《立》…每天徜徉在书的海洋里,真是别有一番滋味。
2.读书于我的影响
读书何用?曾经被这样的思想禁锢不得解脱。遂常引三毛的话自慰: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读的书虽不算多,但它们的确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
首先书读着读着,自己也渐渐萌生了写的愿望,从日常琐碎的随笔,日记,感想到写自己平凡却也与众不同的十年(当然这个所谓的创作还在进行中,手稿加电子版大概也有十三四万字了)。这些看似平常的输出皆来自于读的灵感和生成。我在书中找到了自己。
读书使我能坦然面对孤独(当然不是绝对的孤独),甚至享受孤独。一个人的时候,我不再觉得孤单无聊,不再心慌得无处宣泄。我能静下心来做事,与自己对话。所以独处的时候并不感觉时间漫长,反而觉得这宝贵的时光实在难得而易逝。有人说这是成熟的标志,而我明白是读书平复了我那颗躁动不安的心。
读书让我爱上语文(其实也是语文让我爱上读书)。上班后,我误打误撞成了语文老师,虽说是小学语文,但我仍没有底气,深知自己读的书太少,缺少应有的底蕴和魅力。为此,常想起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教过我的诸多教师中,唯一一个让我难以忘却的)。如今已记不起的他的任何一节课,但却记得作文本上他长长的批语,课堂上他优雅自如的谈吐…我崇拜他深厚的文学底蕴,崇拜他因此而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无疑我想做这样的老师,想让我的学生记住我,就像我记住他一样。所以,读书吧,我常以此告诫自己。
水不见痕,凉意犹存。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最好的自己。
感恩在并不算老的年龄与书结缘,不计得获,从此与书结伴,读书于我,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