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关于公司电脑采购的事在引发了一场争论:由于移动办公的需要,同事们都希望能采购更加轻薄的超极本,也提出了可以自己补足采购费用的想法。可采购部门直接丢了三个理由:
1、方便统一管理;
2、 除了给技术人员专配之外,不管以后谁领用这个配置的电脑都可以使用;
3、笔记本的需求越来越多,不能够按照每个人的意愿去采购,所以采购的电脑肯定是适合所有的人使用,符合未来公司人员不断扩充的思路,避免固定资产重复采购的浪费。
这理由看来合理,把大家的意见挡回去了,但眼下的事实是:不少同事已经扛着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来工作了——公司配的电脑不好用是事实,大家已经各自找到了解决方案。
仔细想想,来自采购的理由深深烙着这样的观念:作为公司的代表,我有的是通用的标准、考虑得很长远很周到,大家必须遵循这样的标准才能有良好的合作方式。这确实不错,但冷冰冰的,像机器一样——额不,这就是机器想要表达的态度:人必须顺应规则,就该像螺丝钉要匹配螺母一样,严丝合缝。
可事实呢?单说买笔记本电脑这件事,在如今的市场上,笔记本电脑已然普及,在城市工作的大抵都会配个一台,早不是什么办公专用设备了;其次,IT设备的生命周期和折旧越来越快,经常要进行更新维护,无论用不用都会淘汰,还得担个折旧成本;再说电脑这种交互性特别强的设备,用自己熟悉的其实感觉更好,而且也更会爱护。更何况,除了一些专业工作,绝大多数工作一般电脑的性能都能承担……这些客观因素让不少人用上了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凭什么要去适应一套让自己极不舒服的标准呢?
一件小事,或许能折射出当下许多所谓的管理困境——制定的标准得不到认同,没有办法推动。这背后的原因恐怕是一种习惯性的观念:机器论。机器比人重要、人要服务于机器才能创造价值,所以要把人变成机器才可能提升效率——在工业化的工厂、在各种各样的流水线上,这套观念无比正确,随之应运而生的就是:员工其实是生产资料,是成本,得管起来,尤其考虑到员工随时都可能离开,对于生产资料嘛!就必须管得周到,要从身到心进行规范和控制,要奖惩罚懒、胡萝卜加大棒、用上各种培训和淘汰机制,不行就滚,留着就听话,这样似乎很好。
可如今的很多人已经不这样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更可以有自己的做法,特别是外界环境符合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给出解决方案。根本不用等着配笔记本,自己的先用上,这样的效率难道不是更高吗?这样的自主行为难道不值得被鼓励吗?
说到底,自上而下的拉动,就是一直以来都非常成功的机械论——一切都是早已设计好的、一切都是已经安排完的,照着做就行了,没做好是执行的原因、是各种因素……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标准、流程、制度,而当一切都井井有条的时候,一个组织就死了——因为螺丝钉是不会为整个机器的运行而负责的。自下而上的推动,看上去很混乱,看到的是不太好管理的,但每个个体都像生命一样焕发出了活力和自主性。进一步而言,为什么要管理呢?真正管的又是什么?担心员工盗用数据吗?要盗用,靠用公司统一配置的电脑能管住吗?员工离职要交出所有数据,愿意交的自然会交、别有用心的当然会藏……事实就是这样,管不住,甚至管理还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并让公司和人形成了对立。
从采购笔记本电脑这么一件小事,还是引发出不少感慨:事实上,很多问题不需要解决,只要解放了人,自然就会解决了。那么,你到底是站在解放的这一边,还是觉得应该像个大家长一样,把什么都管起来呢?
据说说未来企业重要的功能是赋能,就是把每个参与者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让每个个体自主自发的去解决问题。只有每个人都觉得这是自己的事儿,办事才会积极进取;只有肯定并鼓励每个人的创造,将这种创造引导和聚合到共同的目标上来,才是源源不断的能量。相对于那板着脸要求所有人守规矩的管理,这个方向似乎更加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