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寒假过程中,我利用零散的时间阅读完了书籍《教育的情调》。读完的第一感觉,有关教育的书不少,大多数书籍讲的是术,而这本书讲的是情,是教育中最基本的东西。书中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的描述,教育应是一种时刻的自我反思,当我们发现行为有失偏颇,应即刻调整。为什么如此紧迫?要知道孩子对大人的信任与宽容是无限的,正因如此我们绝不该滥用权威和辜负信任。另外,让我深以为然的一个观点是,教师应具备学科气质,那是一种自然洋溢出来的、由内而外的“气”。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首先是教师要有敏感性,也就是说教师应该以孩子的视角去体会他们的感情和想法,每一种情景的方案和方法都会有所不同,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情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情境下的氛围、情绪都会影响教育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敏感性。其次是孩子有自己的敏感性,我们要去感知孩子的敏感性,尊重他们,孩子对于情绪的掌控很敏感,所以我们要真诚。
在教学过程中教育机智是很重要的,教育机智是很难培养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见识更多的教育事例和自己对教育实践的反思积累经验。教育的情调就是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有教育机智,对不同的教育事件有自己的见解和反思,思考如何才能适合当下的情景,做出最适合当下情景的方案,最适合当下情景能让那个孩子更好成长和最有利于孩子的方案。
书中有一段话令我印象深刻:孩子们在他们的生活探索中,向我们展示出生活里那些丰沛的希望和多姿多彩的可能性,以及生活必将更加美好的愿景。我又一次抓住了我自己生活的希望。
都说孩子是成人的镜子。关爱孩子能体验到由于孩子的出现而萌发出的生活的希望。如果我体验到孩子的生活比我自己的更重要,那么我就必须要仔细地审视自己的生活。在我有这个孩子之前,如果我愿意的话,我可以放纵自己的不良习惯,可以完全无视他人的深层次需求自顾自的生活,但是我爱这个孩子就必须质疑和改造自己的生活,对孩子的教育已经转化为自我教育。我不是完美的,所以无权在任何场合去独裁,统治孩子。
《教育的情调》一书中用前半部分向家长和教师们阐述一个道理,要对生活保持好奇心,对孩子的感受保持敏感,让自己努力成为一个有智慧,可以机智地处理孩子情感和成长问题的教育者。到最后一部分,作者才开始阐述他所研究的教育现象学,就是不想让读者陷入理论中去,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或者说情调。情调这个词,看似与教育不搭,但实际上情调意味着一个比“教”和“育”更高的目标,意味着在物质和教学任务之外,教育者还要有情怀和调性,有自己坚持的原则与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