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〇
己未朝考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余欲刻画“想”字,有句云:“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诸总裁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大司寇尹公与诸公力争曰:“此人肯用心思,必年少有才者;尚未解应制体裁耳。此庶吉士之所以需教习也。倘进呈时,上有驳问,我当独奏。”群议始息。余之得与馆选,受尹公知,从此始。未几,上命公教习庶吉士。余献诗云:“琴爨已成焦尾断,风高重转落花红。”
乾隆四年,袁枚应朝考,制诗题为“赋得因风想玉珂”。袁着意刻画题中“想”字,故作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二句。考官们阅卷时,大都认为出语庄重不够,拟将袁卷不列等第,但刑部尚书尹继善不以为然,起而与考官争辩:“此人肯用心思,一定年少有才,只是还不懂应制体裁罢了,而这正是新科进士需要教习的地方。若试卷进呈后,皇上有所诘问,当由我一人奏明原委。”经尹力争,众议始息。袁因此选为庶吉士。袁知遇于尹公,就是从此时开始的。
此节两句诗还是不懂,网上搜一下!还真巧遇一老先生学诗的博文,正解决了我的问题,甚是感谢!以下摘自老先生的博客!
“赋得因风想玉珂”是一个诗题,“玉珂”有两解,一是指马络头上的装饰物;二是指高官显贵。“因风想玉珂”应该是因为风声而对“玉珂”作联想,由此作诗。这个考题为作者设置了很好的想象空间,首先说“因风”二字,这“风”可以是春风送暖的“浅草才能没马蹄”;也可以是秋风猎猎的“马作的卢飞快”;还可以是熏熏夏风中的荷塘月色;还可以是凛冽寒风中的“燕山雪花大如席”……作者可以通过不同的“风”引起不同的内容。“想”的空间也很大,作者可以想马络头上的装饰物,也可以由这装饰物想到马,还可以由马及人。
袁枚根据考题的命意从“想”字着眼,写了“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诗句,固然立意新颖,词句俱佳,然而也确实犯禁,有一点胡思乱想。袁枚这时才23岁,大约这与袁枚当时比较年轻,太嫩有关。这句话翻译过来应该是:“这声音好像来自皇宫内院,然而那个人却像是牛郎织女一样隔着天河。”皇宫内院是禁地,存有诸多忌讳,袁枚却对那里的声音进行联想。这样的句子明显“大不敬”,难怪“诸总裁以为不庄”。清朝的文字狱是很厉害的,幸亏尹继善爱才,以“尚未解应制体裁”见谅,力主录取,袁枚也算是遇到了贵人。
按照科举制度,尹继善是袁枚的恩师。尹继善比袁枚大21岁,由于这件事,二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后来袁枚患病,尹继善慰问,袁枚复书曰:“自叹公门桃李,变作朽木难雕。倘节届清明,此身与草木同茂,巡当先诣平泉,领略时雨春风,以捐除宿疾也。”在这封信里袁枚表现得很有风趣,他不说“死”而是以“朽木难雕”作比喻;他不说死后“与草木同朽”,而说“与草木同茂”。由此亦可见袁枚文豪之风采。
摘自老龙子的新浪博客《关于袁枚的“禁院”诗——学诗体会之十》
爨琴[cuàn qín]
爨琴,拼音为cuàn qín,汉语词汇,释义为糟蹋美好的事物。
释义
焚琴为炊;糟蹋美好的事物
出处
宋·苏轼《 次韵朱光庭喜雨》:“破屋常持伞,无薪欲爨琴。”
清·谈迁《北游录·纪文》:“硜硜之节,有司未谅。煮鹤爨琴,强为劝驾,则门下何以应之?”
《后汉书》卷六十下〈蔡邕列传下〉~2004~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简释
焦琴:美称琴,或喻人才遭到埋没。宋王禹偁《秋居幽兴》之二:“幽兴将何遣,焦琴贳酒杯。”
今日又涨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