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内容从这种研究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学校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及其价值的本质特征。关于:课程不是天经地义的存在,而是在同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作用之中形成的“社会构成物”。这个在我们政治学科中是非常容易解释的,因为经济、政治决定文化,学校等主流媒体宣传的文化肯定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看了本章内容后,我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就读的屯小,所实施的特色教育课程的意义所在。我家孩子现在是二年级,学校特别注重孩子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每天只做广播体操,不做眼保健操,其他学校做眼保健操的时间,他们是“博雅阅读”。孩子所在班级的数学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她会在学期课程结束时带学生一起研究魔方,班级里大部分学生都已学会了三阶魔方的还原。学校还开设了很多选修课,孩子选修的数学课会学习索马立方块、数字骨牌、华容道等等,而且特别强调让孩子自己探索,不赞成家长多帮忙。原来这些都是有深刻的理论依据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现代教育的“四根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生、学会生存”。围绕这个“生存能力”的思路来界定理想的“学校知识应当考虑三个层次:社会生活和学校学习所必要的知识、技能,诸如读、写、算技能和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渗透于各学科和学科之间的科学思考方式;作为社会生活所必要的价值观、态度。换言之,作为素质教育的“学校知识”大体应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作为认识事物与现象之结果的“实质性知识”,一般称为知识技能;二是掌握信息与知识的“方法论知识”,即学习方法;三是为什么而学习的“价值性知识”,是同克服知识的非人性化、同知识的活用相关的。“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一个标尺就是关注“方法论知识”和“价值性知识”。这是一种从“实质性知识”向“方法论知识”的重心转移,一种广义的“学校知识”概念。
也许因为我们在高中,应试教育的目标太重要,而我的孩子在小学,所以他们提前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如此看来,我们学校的选修课开设等课程改革也是势在必行了,也明白了杨校让我们大家阅读本书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