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帕金森病的认识源远流长,将其视为人体整体机能失衡后的外在表现,其疾病进展有着独特的规律。
起初,帕金森病常起于肝肾阴虚之态。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精血互生。一旦肝肾阴虚,犹如树木失却水源滋养,肝风内动之象渐显,患者开始出现轻微震颤,多在手指、肢体末端,此时症状隐匿,易被忽视。这是因为阴虚不能涵养肝木,肝之阳气亢盛,化风扰动肢体经络。
随着病情推进,气血亏虚愈发凸显。气血乃濡养周身的关键物质,气血不足,不仅肢体震颤加剧,频率增高、幅度增大,还会出现行动迟缓。筋脉失于气血的温煦与濡养,变得强直拘挛,如同寒冬里的绳索,失去应有的柔韧,致使患者行走、转身等日常动作困难重重。
病程日久,脾胃亦受累。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长期气血亏虚会累及脾胃运化。水谷运化失常,一方面痰湿内生,阻滞经络,让肢体的震颤与强直更顽固;另一方面,中焦气机不畅,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进一步影响脏腑气血的滋养与流通,患者还可能伴随头晕、乏力、食欲不振等诸多不适。
到了后期,病情缠绵难愈,五脏六腑皆衰。肾精亏极,髓海空虚,脑窍失养,可出现认知障碍;心失所养,情志失常,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频发。此时,中医治疗更注重整体调理,以滋补肝肾、调养气血、健脾化痰等多法并施,竭力延缓疾病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虽棘手却从未放弃寻找生机,助力患者与病魔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