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54)《饮酒二十首》(其三)

文/书山花开

❂原诗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22】

千年以来道德沦丧,人人都在隐蔽自己的真情。

有酒不肯去喝,只担心他在世上的虚名。

人们所以宝贵自己,岂不是因为只有这一生。

一生的时间能有多少?倏忽像闪电,令人心惊。

一生中大摇大摆,洋洋得意,依靠这些哪能真正有成?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27】

道德沦丧近千载,人人自私吝其情。有酒居然不肯饮,只顾世俗虚浮名。

所以珍贵我自身,难道不是为此生?一生又能有多久?快似闪电令心惊。

忙碌一生为名利,如此怎能有所成!

❂解释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122】

本章叙不少人只顾爱身而追逐名利,但百年过后又留下什么呢?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127】

这首诗通过对那种只顾自身而追逐名利之人的否定,表明了诗人达观而逍遥自任的人生态度

【刘继才《陶渊明诗文译释》,p100】

这首诗以大道失千载而人人不动情,加以议论,指出其原因是“但顾世间名”。接着笔锋一转,说一个人要维护自己的名誉,不在一时而须一生一世。然而人的一生也是短暂的,因而应及时行乐。很显然,诗中流露了感伤情绪。这是不足取的。诗人这种情绪似乎和前一首诗中主张身后传名的思想相矛盾。其实,这两首是互相联系的。陶渊明生活在易代之际,战乱的社会、险恶的环境使其大志“不获展”,只得“寄酒为迹”。因此,他之所以感叹人生短促,主张及时行乐,正是他理想不能实现而产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这首诗虽短,但并不板滞,而是曲尽其意,跌岩生姿。

【叶嘉莹《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p80】

我想我们既然讲的是诗,我们就除了讲清它的内容、情意、哲理之外,也应该从文字的观念上看一看这首诗算不算一首好诗,或者为什么是好诗。我们本来在讲陶渊明的诗以前就讲过了,我们说陶渊明的诗很有思想性,但是当他把他的思想表现在诗里的时候,他不只是说一个道理而已,同时还是非常有味道的诗。那是因为,首先他诗里所说的这些思想、道理是紧密结合着他的生活经验和感受的;第二个原因是他诗里边有许多形象和比喻用得非常好。

除了上述这两点之外,这“饮酒”的第二首诗之所以好,还有另外一个缘故。我们上次曾经说过,陶渊明这首“积善云有报”的思想,是来源于司马迁的《史记·伯夷列传》的。《伯夷列传》在《史记》里本来就是非常出色、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篇文章。它跟《史记》中其他的列传都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因就是,在别的列传里边,都是先写一个传记,然后是司马迁对这个人的评语,即以“太史公曰”为标志的一段评语。“太史公”是司马迁的官职名称,在汉代这种官的职责是记载历史的。《史记》中所有的传记都是“传”与“评”相分离的,只有《伯夷列传》里边没有把司马迁的主观评语用“太史公曰”的标志分离出来,他是把评论跟传记结合在一起的。他时而论叙,时而批评记述,两者结合得如水乳交融。另外,他还不只是把叙述跟批评结合在一起,他还把他的疑问跟感慨也结合在一起了。在整个《伯夷列传》里边,他用了很多问句,表示一种疑问的口气,他曾经先引述古人所说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然后又举了很多例子,都是善人遭到不幸的结果,反而不善的人过了很好的生活,所以他最后就问“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一假如真有所谓的天道,而且天道是常常祝福行善的人的,那是真的吗?究竟是“是”还是“非”呢?在举例证的时候,他先提出疑问,然后他举了一个例证,他所举的就是伯夷,他说像伯夷,“倘所谓善人者,非耶!”——伯夷是一个很好的人,不是吗?可是为什么伯夷和他的弟弟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上了呢?我现在说的是《史记·伯夷列传》这篇文章的特色,是它把叙述跟批评两个结合在一起了,把疑问跟感慨结合在一起了。司马迁的《史记》之所以不止是一部历史,也是很出色的文学,就正因为他不只是说一个故事,他把自己的一些感慨、一些评语都写在里边了

陶渊明的这首诗不仅用了《伯夷列传》里边的思想和感慨,另一个之所以感人的地方是他还吸取了司马迁《伯夷列传》中的叙述方法。他是怎样叙述的呢?他开始说“积善云有报”一—行善的人是有好报的,可“夷叔在西山”,伯夷、叔齐为什么饿死在西山了呢?中国古代写诗的人,一般不在诗句之间加标点符号,所以这里没有一个标点,假如我们用新式的方法给他加一个标点的话,“夷叔在西山”这句话后面是应该加个问号或感叹号的。这句话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是仿效司马迁的把自己的疑问、感慨与叙述传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积善如果有好的报应,伯夷、叔齐这么好的人怎么竟然会饿死在西山呢?这里陶渊明不但用了司马迁《伯夷列传》里的内容,而且他还把司马迁《伯夷列传》里的疑问与感慨相结合的口气也写在里边了。你看他好像没有直接写他的感情,可是在他这样一问一答的感慨之间,已经传达了诗人的感情,既然“积善云有报”,那么夷叔怎么会饿死在西山呢?这是一个转折。下边“善恶苟不应”,假如这善恶真的是没有一个报应的话,那么“何事空立言”,为什么还要空空地说些让人们去积善的话呢?你看这又是一个转折,这使诗歌的情意也随着叙述口吻的变化而起伏转折,表达出诗人深切的感慨

下面的“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他不但是写了自己的疑问感慨,而且还运用了意义非常深厚丰富的形象。以前我讲过诗歌中的形象可以是大自然中的景物,像我们讲他第五首诗里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是大自然的形象。“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却是人世间的形象,不是自然界的形象。这种形象的来源,可以是你现在所看到的,眼前发生的人和事,也可以是历史上的人和事。“九十行带索”中说的是荣启期,是跟孔子同时的人,这是历史上的人物,所以是个典故。中国诗歌里常常用典故,用典故的好处是可以把历史上典型的人或事也浓缩为一个具体的形象,还不只是一个形象,它其中还包含着一段情节很长、很复杂、很丰富的故事。比如“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决不只是说一个九十多岁高龄的老翁,穷困得连一条衣带都没有,只得用一根麻绳系在衣服上,这以中国旧的习惯传统看来,晚年尚且如此,年轻时贫穷困苦就可想而知了。当然这在西方是不太真实的。西方是青年人不穷苦,老年人才穷苦。中国人则不然,中国是子女有责任义务奉养父母,让老年人安度晚年。所以荣启期老年还这么穷困,他当年一定是更加穷苦了。

然而,这个故事还不只是要告诉你,荣启期是一个穷困贫苦的老人,不是的。他要告诉你的是荣启期这个老人虽然在物质上是这么贫穷,可他是快乐的。同时这个典故还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你果然能够在心中守住了一个“道”,你自然就无忧无惧,既无愧于天,也不怍于人。我没有做过任何对不起天,或对不起人的事情,我有什么可忧愁和恐惧的呢?这才是陶渊明用荣启期这个典故的真正用意。所以陶渊明后边就说了:“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我还曾引过《论语》、《孟子》上许多谈到君子固穷内容的话,陶渊明之所以能够宁可不做官,不要那么好的物质享受,忍受贫穷,忍受着饥饿,也要回去种田,他为的是什么,就是因为他要求得到他内心之中的一份平安,所以他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固穷”是说虽然在贫穷之中,你也能够“固”,就是守住、不改变、不动摇。陶渊明在这些诗里边都表现了他自己的对于人生很多反省,很多思考,很多生活上的体验。

陶渊明的诗都不是很长的,你看我们讲“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这一首,只不过才八句,现在我们讲的这首诗也不过十句而已,都是很短的。但我刚才也说了,像他那首“积善云有报”的诗虽然短,但是他有反复的思考在里面,表现在诗的结构上有许多跌宕起伏的变化。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这一首诗,他所考虑的是什么问题。

他第一首诗说“衰荣”是无定的,第二首诗里说“天道”是无常的,如果人世之间的“衰荣”与“天道”是完全不可靠的,那么人们所应思索、追求的又该是什么呢?他说“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前面我已讲到过,陶渊明的诗里常常用这个“道”字,孔子在他的《论语》这本书里,也常常用这个“道”字。这个“道”的意思很广,不但是儒家用这个“道”字,佛家也用这个“道”字,道教自然更用这个“道”字了,连基督教翻译的《圣经》也用这个“道”字。当然如果详细加以区分,可能不同的宗教,所指的“道”的涵义并不是完全一样的,但它们之间也有相通的地方,就是他们都不否定宇宙之间有一个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得到了以后,能够使人们有自己的操守,能够使人不动摇、不忧愁、不恐惧的,这就是“道”。可现在陶渊明就说了“道丧向千载”,本来宇宙之间应该有这么一个“道”的。这就是何以西方、东方、印度,以及中国凡是有思想的宗教家、哲学家都在思索、探求人类最高智慧境界的原因所在。可是后来的人,他们就迷失了,他们不知道,他们把一个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丢掉了。“丧”就是丧失、失落。“道丧向千载”这个道失落、丢掉了有多久呢?“向千载”:“向”是大约、将近、差不多的意思,人们找不到这个“道”的时间已经差不多有一千年之久了。从孔子遇见荣启期那个时代算到陶渊明所生活的时代差不多九百年了,这可以说是“向千载”的。一般出现在诗歌里面的数字都是取其近似的整数或总数的,所以他说“道丧向千载”,那个最高的做人道理已经被人们忘记了有一千年之久了,现在的人都不再追求“道”了,那么他们追求什么呢?他说是“人人惜其情”,道已经在世界上失落了,大家不懂得求道了,大家所追求的是什么?是“情”,是那种情欲的享受,是名利、禄位、富贵和荣华。人们不再看重“道”的有无与得失了,只看到眼前的物欲与情欲

后面陶渊明的两句,我们要有特别的看法才能了解他,因为他后边说的是:“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这两句很容易被读者误解,他说那些只知“惜其情”的人,他们“有酒不肯饮”,那么他们去追求什么?是“但顾世间名”,“但顾”是只顾念,是说他们心中常常顾念、常常关怀的是世间的名利。有一天我在路上看到一些醉鬼,他们醉倒在路边,一副人事不知的样子。这里陶渊明为什么要说,你不肯饮酒,只去追求世间的名利不好呢?那么陶渊明看来,饮酒比追求世间的名利会更好吗?如果饮酒都饮到像街头醉倒的人的样子才好吗?梁朝的时候,昭明太子萧统就说过,陶渊明的诗虽然是写酒,但他意不在酒,这是最应该注意的一点,不然就没办法讲通这两句诗。照陶渊明这两句诗的表面意思看来,难道喝成醉鬼一样就比追求名利更好吗?其实陶渊明不是这种意思。陶渊明在饮酒的时候所想到都是些什么?他想到了“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想到了“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他思索的是“君子固穷”的操守。那些醉倒在街头上的饮酒的人能有固穷的操守吗?而陶渊明怎么就会凭空地想到这样多的人生问题呢?这不正是因为饮酒,才引出这些对于人生道理的思索考虑的吗!所以他诗里所说的“有酒不肯饮”的“酒”,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酒,而是一种引发、触动他思想活动的媒体。

前面我引过苏轼在评陶渊明这组“饮酒”诗时说的话,他说为什么陶渊明在饮酒的时候会想到那么多人生的问题呢?其实是“酒”这一媒介所起的作用,而且我们还讲过那些送酒来的人的真正动机与来意等。除了这些原因之外,我以为陶渊明他是把酒作为一种自我解脱、自我释放的工具,使他自己的意志、心愿能够在饮酒的时候解放出来,得到自由,同时找到一种属于他自己心灵之中的东西。你要知道,人生是短暂的,正因如此,人生时常是紧张的,世间的成败、得失、功过、利害时常会困扰着你的人生,使你感到很疲惫、很劳累。可是当你饮酒的时候,突然间,你把这紧张的神经放松了,这精神的重负丢掉了,你会由衷地感到自由、轻松的可贵。我认为陶渊明正是因为这一点才饮酒的,也正是为了这一点他才要说“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的。陶渊明是真正在饮酒的时候体会到了解脱后的自由欢快,并从中得到一种觉悟,获得了一种安慰。这是“酒”对于陶渊明所产生的作用,所以他才写到酒和饮酒的。但是有些人他不能使自己的意志自由,找到自我解脱的机会,这才是“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两句诗的用意所在。

下面他接着说:“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他说我们每个人最看重的是我们所具有的血肉之躯体,正因为有了这区区的有形之身体,我们才会在这世界上产生了那么多的影响,那么多的问题和关系。“所以贵我身”的“所以”二字,是“为什么”的意思。他说身体为什么是可贵的呢?

难道不就在于你一生有这样的一个有形的生命吗?但这生命属于你能有多久呢?“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倏”是倏忽、很快的意思。你身体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你有这几十年的生命,可是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人生很快就过去的,就像天空的一道闪电,转瞬即逝。“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你这一生的可贵在于你有生命,但也有不可贵,甚至是可悲的一面,就是你生命是短暂的,犹如闪电一样空幻虚无,这一点是每个人都应该反省和意识到的。按照佛教来说,你这一生一世做些什么事情,你留下些什么东西,你对人世间有什么样的影响,以及这彼此之间的关系等,都是因果。你不要把你一生的得失、名利、荣辱看得很重要,那些都是空幻、没有价值的。可是你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你这一生是有价值的,你每一个念头,每一个思想,每一个行动,说不定都在宇宙之间有生生不已的影响。像《华严经》上所说的“譬如众镜影中,复现众影”,假如我们旁边都是镜子,这些镜子互相映照,因此也相互反映。你不要以为你一个人的一句话、一个念头没有什么,可是它就在这彼此的影响中,说不定构成一种连锁的反应。所以人生有非常值得你重视的地方,你不要疏忽地认为你可以醉生梦死。可是你也不要认为眼前的名利禄位的得失都是重要的。总之人生有可贵的一面,也有可贱的一面,陶渊明反复思索考虑了这人生的许多可贵与可贱的问题:“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所以最后他说“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鼎鼎”两个字历来讲陶渊明诗的人有很不同的讲法。《礼记·檀弓》中说:“鼎鼎尔,则小人。”《郑注》解释“鼎鼎”谓大舒。什么叫“大舒”呢,舒就是放松的意思。“舒”在《礼记》中本来是懈怠,指做事情马马虎虎、随随便便,很懒散的样子。如果按照这个意思也是可以的。陶渊明的诗有时很不好讲,正像宋人陈后山说的:“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耳。”(《后山诗话》)他是自己写他心里的感情和思想,他心里边的思想是怎么活动的,他就怎么写,他内心是起伏变化的,他就把这种起伏变化写出来。后来的人有时看不懂他到底在说什么,他根本就不在乎你懂不懂。这两句诗之所以难懂,是因为他完全是随着他自己的思想意念的流转而写的,是说人生有可贵的一面,也有不可贵的、空幻的一面,大家对这一点不能掌握,于是就有了争论。按照《礼记·檀弓》的意思讲,是说你应好好地掌握这一生,如果你放松了、懈怠了、堕落了,你的百年的一生转眼间就成空幻了。“持此欲何成”,“持”是拿着,你拿着这种懈怠的、随随便便、胡作非为的生活态度能够完成什么呢?所以这个“鼎鼎”讲成懈怠也是可以的。可是我们用的注解材料,陶渊明诗的注释材料很多,就因为他表面看起来很简单,只是把他自己内心的活动写下来了,但实际他是很复杂的,他的内心活动是那么丰富,那么曲折,就显得很难懂了。我们所用的古直的注解,是不同于《郑注》的解释的,他认为“鼎鼎”是扰攘纷乱的意思,是说你在这样一种扰攘纷乱、乱七八槽的环境中你能够完成什么样的事情呢。还有别的人的注释,他们认为“鼎鼎”是快速的意思,是说在这快速的、转瞬即逝的短暂时间中,你能完成什么样的事情呢。

总而言之,陶渊明这首诗是写得很深刻的,他看到人生有可贵的一面,也有可贱的一面,你怎么样才能在这一生中掌握好、完成好你自己呢?不是说完成了外边的什么东西,比如你做了百万富翁,但百万金钱是身外之物。他说的是你身内的,你把你自己完成了什么,这就是“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的意思。

【金融鼎《陶渊明集注新修》,p128】

刘履《选诗补注》卷五:此言大道久丧,情欲日滋,当世之人,不肯适性保真,而徒恋惜世荣,殊不知一生之内,倏如电之过目,今乃舒缓怠惰,不自速悟,持此以往,欲何所成而垂名乎?盖不特以之讽人,亦以自警焉尔。

陶必铨《萸江诗话》:此首是何等见地!魏、晋、六朝人视易代如逆旅,而务弋世俗之浮名,不知类耳。“欲成”者,全节以合道也。言之无迹,所以超也。

张潮等同阅《曹陶谢三家诗·陶集》卷三:惟酒忘忧,无忧即乐,世人何以浮名自累而忘天真耶?故靖节不惜言之。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53)《饮酒二十首》(其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539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911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337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723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795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762评论 1 29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742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508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954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247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404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104评论 5 34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36评论 3 324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35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557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37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292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