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系统是过程,目标是结果
在成长的过程中,系统代表的是持续的过程,而目标则是你期望达成的结果。一个人成长的系统实际上是指培养良好的习惯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的过程。只有持续的过程思维,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而目标只是这条持续性道路上的一个休息站,并非终点。
对于具有成长性思维的人来说,学习是一生的事情,随时随地都在思考如何学习、进步、产出和创新。达成某个目标可能意味着“成功”,但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实现成长”,因为你还可以设定更高的目标,继续追求下一个阶段的进步。而成长的过程正是由一个个目标的达成推动的。
一旦你明白这一点,就能理解“结果藏在过程”的真正含义。目标就像是你追求的结果,而过程则是你建立的系统,才能够帮助你不断前进。
2. 系统是长线思维,目标是短线思维
设定清晰的目标看似简单,但实现起来往往充满挑战。比如,你设定的目标可能是“10天瘦5斤”。刚开始时,你可能信心满满,觉得只要努力就能实现。然而,在几天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因为过于急功近利而逐渐放弃,或者即使目标达成了,也很快因“反弹”而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这种现象往往源于短期目标的局限性,特别是在没有系统化的支撑下。当你将目标系统化,转变为更高维度的目标时,情况会有所不同。例如,“10天瘦5斤”本质上是为了拥有一个更健康匀称的身材。这一目标与时间框架和具体的体重数字并无直接关系,因为健康的身材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无法通过短期的极端行为来实现。
此时,真正的系统化思维便开始显现。你将目标从短期的“10天减重5斤”转向了长期的“保持健康的身材”。这要求你在饮食、睡眠、运动等各个方面保持平衡,并将其内化为日常习惯。当你专注于如何“维持健康的身材”时,你的注意力自然会转向日常的微小行动,如控制饮食、保证充足睡眠、进行适当运动以及保持愉快心情等。通过这种关注每天生活的方式,你构建了一个健康的生活系统,有了健康生活系统,你自然也行走在健康的道路上,在某个时间你就会感受到健康匀称的体态。
3. 系统是三维的多棱锥,目标是一维上的点和线。
“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想实现真正的成长,你不是只关注实现一维的目标,而是要回归到成长的本源,这是系统的核心。就像Scott Adams在《建立系统,而非目标》中所说“目标是一个具体的未来目的地,可能实现,也可能不实现。系统则是你定期要做的事情,长期来看会增加你的幸福感。如果有一件事你每天都会做,那就是一个系统。如果你在等待未来的某一天实现它,那就是一个目标。”
系统就是一个三维的多棱锥。首先,明确这个多棱锥的顶点,然后由点及面,逐步构建出你的人生发展系统。找出影响这个系统的多个关键因素,也就是勾画出这个三维多棱锥的面。最后,将这些关键因素拆解成具体的、可行的日常行为习惯,并合理分配到每天的生活中。
就像电影《》中xxx对xx说的,你是一个作家吗?你应该每天花15分钟写作。实际上,当你当你计划做一件大事的时候,不是立即去设立小目标,而是需要思考如何培养微习惯(micro habits),也就是那些你可以持之以恒的日常小习惯。
4.系统思维的优势
系统化目标的好处不仅仅在于更容易达成长期目标,还能带来以下三大益处:
第一,提升生活感知力与掌控感:当你关注于系统化的日常行为时,你会更加敏感地察觉到生活中的细节,提高你对生活感受的敏感度。比如,当你把每天感恩纳入到日常中,你对生活中出现的很多事情都会抱以喜悦的心情去接纳。当然,更重要的是,你会更加清楚地知道每一天是否在真正为实现你的目标在付出努力,你对生活掌控感也逐渐提升。
第二,有助于你保持平和的心态:你不再为急于达成短期目标而焦虑,或因目标未完成而自我怀疑,相反,你会更加专注于长期的成长与进步。当你关注的是“今天做得好了吗?”而不是“我能否在10天内达到目标?”时,可以避免你因为短期目标的压力而产生的焦虑,从而你的内心会变得更有稳定感和力量感。
第三,注重日常小习惯的累积效应:小习惯的改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成巨大影响。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成功的人都拥有早晨的固定仪式(morning routine)。简单来说,系统化的思维帮助你把焦点从单一的目标上转移到日常的持续行为上。例如,Hal Elrod在《Miracle Morning》中提出的“六项个人发展项目”:冥想、自我肯定、视觉化、阅读、运动和书写,正是通过系统化的早晨习惯帮助个人获得长期的成长。
5. 总结
目标和系统的关系,就像是短期与长期思维的对比。目标给你方向和休憩,系统帮助你长期稳定前行。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达成一个个短期目标,而在于构建一个可持续的成长系统。通过日常的微小行动和不断优化的习惯,你不仅能实现一个个具体的目标,还能让你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平衡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