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执着于自己的方式、自己的看法,如果那个看法还触发了评判系统,很容易引起情绪,最后沟通不欢而散。这时候,换挡倾听,既给对方一个表达的机会,也充分的表达自己,就增加了互相理解的可能性。
生活里多的是小事,随便记录一件小事,和大家一起感受一下。昨天开车路上,鱼爸是司机,我是乘客,我们随意聊聊天。我最近看了两期吐槽大会,挺喜欢的,感觉李诞池子他们表演的段子太逗了,就安利给他。
鱼妈:你喜欢脱口秀节目吗?鱼爸:没看过。鱼妈:我最近看了几期吐槽大会,感觉挺有意思的。你对脱口秀是没兴趣是吧?鱼爸:没兴趣,不过有时候也看是什么主题的,有的主题我可能会有兴趣。鱼妈:哦,我看的都没什么主题啊,就是挺逗的,没事看看挺好玩的。鱼爸:要是有关新事物,有新鲜观点的,我可能能看下去,但是大部分的我都不敢兴趣,也不想看。鱼妈:主题啊?吐槽大会的主题好像挺low的,就是互相吐槽,没有什么观点的。鱼爸:那我没兴趣。鱼妈:啊,还挺好看的,你不是也听相声的嘛,我以为你也会喜欢脱口秀的,外国的脱口秀你喜欢吗?鱼爸说:还行吧,看的不多,还是看观点合不合胃口。鱼妈略微有点不屑,觉得鱼爸拎不清吧,讲段子要听什么主题,说:啊?你是不是对脱口秀有什么误解?鱼爸感觉这是一句评判的话,说:你说我有误解是什么意思?我都说了,对脱口秀没兴趣!我和鱼爸平时的沟通,到这里经常就开启战斗模式了,不过最近我和鱼爸沟通的比较好,淡定淡定。花了些时间时间整理一下我俩的思路。原来我心里定义的脱口秀就是一群人轮流上台讲段子,像相声拼盘那种,而鱼爸理解的脱口秀是类似TED,一个人阐述一个观点的那种。解释过双方的理解差异,有点紧张的情绪消失了,后面的沟通挺顺畅的。今天记录我就顺手查了一下,其实脱口秀是指谈话节目,涵盖范围其实很广,包含了我和鱼爸分别的理解的形式,但又不止这些。
我急切的想和鱼爸分享我喜欢的东西,并且很想对方接受,带有侵略性的。我们又有对脱口秀概念的理解偏差,不欢而散太正常。要不是及时调整,很可能会调整不到一个频道上,加深对彼此的刻板印象,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最近还重读了张德芬的短文《两个好人,却没有好婚姻》(点击文章名阅读),觉得不仅在婚姻关系中,其实在所有一对一的关系中,都有可能出现价值观冲突、需求冲突的时候。这时候就特别考验彼此的关系和沟通的模式。
摘录:他们都太执着用自己的方法爱对方, 而不是用对方的方式爱另一半。 自己累得半死,对方还感受不到。
引申到亲子关系中,父母爱不爱孩子?太爱了,爱到恨不得把心掏出来。孩子爱不爱父母?父母是自己最亲的人,当然爱。可现实生活中细数起来,家庭关系融洽,沟通顺畅的家庭,还真是凤毛麟角,大多数都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尤其是随着孩子越长越大,时代环境都在变,每一个人必然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喜爱、偏好,互相间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变化。小时候,父母强大,孩子委屈;孩子成年了,孩子强势,父母委屈。父母为孩子想到了一切,父母错了吗?没有。孩子坚持自己的看法,孩子错了吗?也没有。那么,到底谁错了?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毋庸置疑的,是什么阻碍了双方?我们一起慢慢思考,慢慢成长吧。